“拍一拍”
“不好意思开口叫人,又想找对方搭话,怎么办呢?”
“过去拍拍他。”
曾经,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拍一拍”似乎也算得上是一种友好。只要走过去,轻轻拍拍对方肩膀,面带微笑,好好讲话,就可以了。尤其是在不认识对方,又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时,友善的“拍一拍”,多少能拉近些距离。
大概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微妙与分寸感愈发变得难以把握,所以才催生了社交网络吧?然而,作为沟通媒介的语言似乎并没有因此长出新的枝干,而是被放进了新的模子里,插科打诨似地自我设限。形式上的便捷,反倒让人们不会表达了。于是又发明了表情包,似乎从此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语言的尴尬。
以前用QQ那会儿,哪位好友一上线,会听到“咚咚咚”的敲门声。若是想找谁聊天又不见回复,直接一个窗口抖动丢过去。客气点的,会礼貌回复一下,亦或表达下惊讶。不客气的,直接劈头盖脸言语问候。毕竟,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突然蹦出个无聊的聊天窗口,能不急么?(这算是“拍一拍”的雏形?)
当初发明线上聊天的人也许不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竟会因社交网络的发达而生出隔阂,以至于技术发展到今天开始挖空心思钻研人与人之间的那点小九九:既怕开口、又想不丢面子、还要不让对方难堪......用最小的成本赢得最舒适的沟通,太难了。
说到底,还是抓住人与人之间那微妙而又不堪一击的脆弱关系。你想关心别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怕尬聊的时间长了,也许对方以为另有图谋。若是只丢个表情包,似乎又显得轻浮没礼貌。干脆开个不大的玩笑,拍一拍对方,权当是一句无言的关心,就像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现代人讲话会撩、聊天懂得避重就轻、还会绕弯子、阴阳怪气地岔开话题、用表情包和稀泥开玩笑......能好好说话、正面回答问题的反倒不多见了。不知道是因为语言的模子刻的太深,还是本就习惯了这样的沟通方式?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不联系,再怎么拍也只是相安无事的徒劳。大概也会像曾经的那些红包一样,无声无息地被退回。何况在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朋友圈里,有谁会在意拍肩膀的触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