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和我这样谈情说爱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克里斯多福.孟
01
小雅很头痛。这已经是她第3个男朋友了,每个男友都是异地恋。每次分手时,小雅总是下定决心不再找异地的人了,可最后能跟她走到一起的男生总跟她在空间上有一点距离。
爱情的分量总是大过于距离因素。于是,她每次想着只要忍一段时间,大家辛苦点,多坐几次车就能坚持下来了,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距离算什么?不过上两段感情后来都是在异地的状态下越走越远。
刚过去的七夕节,男友突然要加班,又在相邻的城市,路途有点远,赶不及过来陪自己吃个晚饭,小雅看着其它人成双成对很羡慕,她希望男友能早日搬到自己城市,可以天天在一起。
另一位女孩末末,和男友谈恋爱2年多了,重大的节日基本都能凑在一起。西方情人节,中国情人节,圣诞节,甚至是光棍节。
末末送给他男朋友的礼物是一个名牌钱包。
她觉得自己的男朋友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不太会说甜言蜜语,也不会制造浪漫。
末末觉得虽然自己是个女孩子,也可以主动点。于是,每个重要的节日,末末都会想着给男友送点什么,贵的或者不贵。到后来,就成了一种习惯,不送东西总觉得节日过得不够隆重。
她刷着朋友圈里消息,看见女孩们都在等着男生送东西,猛然觉得自己的做法有点奇怪,这几年,虽然男友也偶尔送她些小礼物,可是比起她的出手之大方,男友还是小气了点。末末有点不舒服的感觉,可是又不说出哪里不对劲,毕竟这些礼物都是自己自愿送的。
02
爱情是个什么东西?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好像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等到身体发育成熟,年龄到了,就自然会步入情窦初开的阶段。
等尝过了那种怦然心跳,丝丝入扣,才知道什么是爱情。而在此之前,尽管看了很多电视剧,阅尽言情小说,没有遇到那个人,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爱情是没有章法的,是命运的馈赠。
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里看,爱情并非无迹可循,它也是有招数和套路的。爱情至少满足了人类两大根本心理需求。
特殊性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原始的动力,就是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独特、最瞩目的那个。而这种特殊性的需求又源于人类共有的存在焦虑。
我们如何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必然是因为身上有着和其他人都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彰显出价值和存在感。
这些东西可以是才能,比如创作能力,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等等;也可以是外在形象,比如穿的用的,脖子上戴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创客,闪客,丁克;还可以是成就,比如财富、地位、名气、作品。
比起以上这些,爱情则最最能够证明特殊性的途径。任何的名牌,才能,成就,别人都有可能超越你,而爱情不可以。
通常意义上说,如果另个一人真的爱上你,在他/她的眼里,整个世界就只有你,其它的任何人都退到了次要的位置。这种关注带有唯一性,排他性,非你不可。
成年之后,如果我们通过自身的魅力,赢得了来自父母以外的人这样深刻关注,这就是对自我特殊性的最大肯定。
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看到这样的隐含的价值观,好朋友或者兄弟姐妹之间什么东西都可以谦让分享,唯独爱情不可以。
这是人类最后的心理底线,如果一个人连爱情都能让,那这个人等同于无视自己的存在。
另外一个更深层的心理需求,就是对死亡的超越。人类所有的恐惧和焦虑的来源,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是死亡的恐惧。
而爱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两位成年男女通过确立恋爱关系,订立了超越死亡的同盟,通过精神和身体的上深入交流和共鸣,来经历超越的体验。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现实受阻,如果两个人相爱至深,总会选择共同赴死的举动,来完成当初的盟约。如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成为千古绝唱,这不是巧合。
精神分析师何异说,失恋就等同于同盟的瓦解,所以,不管什么人,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失恋,都觉得痛苦异常。
所以,一个人即便拥有了全世界,如果他没有经历过真正全心全意的爱情,那么人生也总是有缺憾的。
03
以上是有关爱情套路的宏观结构。然而,光有这些大道理是不够,很多人问题还集中在:我为什么这么倒霉、瞎了眼或者是踩到狗屎,找这么个对象!
伴侣和对象的另一种文雅的名称叫做另一半。而另一半这个词,本身已经揭露了伴侣的含义。
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生活环境、关系的需要,会把很多念头和欲望压下去,来满足基础的生存。
比如,一个在早年被父母严格约束,只能好好读书的孩子,他心底一定有个贪玩,虚度光阴的欲望被压抑下去,成年之后,这个孩子很容易被爱享受生活,不思长进的异性所吸引。
这些被压抑下去的,是隐性的自己,而外表所呈现出来的,是显性的自己。所以人更容易被那些看上去与表面上自己不同的人所吸引,通过伴侣把内心那个隐形的自己活出来。
尽管两个人表面上看有很多地方不一样,可是很多情侣深入接触后,才发现两人很多相同的想法。只是有一人过得比较舒展,而另一人将自己某些想法压在下面。
于是,对于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就会有情侣、夫妻两个越过越像的说法。例如,高圆圆评价自己和赵又廷的爱情“我俩简直一模一样”。这就是爱情,这两个出生地相距甚远,可是越走越发现对方就是另一个自己。
再回头来看,文章最开头的那两则故事。看上去,小雅是一个非常渴望爱人在身边的女孩。可事实是,她无法忍受过于黏腻的亲密关系。
那是小雅潜意识对于亲密关系的抗拒,她内心有一个信念,觉得一旦太亲近,日后分离就要面对更深的伤痛。所以每当身边有不错的男士追求她时,她总是能看到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肯轻易接受,而远距离的男性更让她产生美感。
末末这个大方的女孩,希望通过不断在物质的付出,来维系住这段感情,这是她长久以来建立关系的方式,不仅面对男友,就连朋友之间也是这样。
她潜意识下面,希望寻找到一个能让她付出更多一些的男性,这样她才有安全感,才能掩饰住内心的卑微和无力。如果男方比她更大方,她反而会惶惶不安,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另一方面,她其实又在痛恨自己的大方,每次送东西,心中还是有些不舍,希望还是对方为自己付出多一点。
小雅对亲密关系的恐惧经由疏离的男友来表现出来。末末对于不再大方的渴望,经由看上去小气的男友而呈现。
谈恋爱,从来都不仅仅是个体力活。明面上,大家吃饭,逛街,看电影。心底里,则是一场你来我往的心理大戏。
知道了这些,你就可以找个宇宙超级无敌总裁男友,或者举世无双贤淑大美女。
上面说的,当然,不是真的!
不过,你可以在找男朋友的时候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而不选择那个,不仅仅是因为家境,对方几套房,身高,学历等浅显的原因。
也可以在因失恋而痛不欲生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只是失去了一位短暂的盟友,并不是真的死亡了。
在你和伴侣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可以审视下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现在看上去一无是处的人,而不是把责任全部推给对方,这就是关系改善的最大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