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中山大学

大学第一次调研的回想

2019-02-03  本文已影响2人  飘云2019

     去年9月,初入校园的我我在图近书馆学老师带领下,走出东校,去往几个对中大和我们学业都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调研。当时我只是走马观花,草草地看,随手记下些许凌乱的看法,而今在中大多待些日子后,回想那天的行程,有了点新的感想,虽仍粗浅稚嫩,但念及这也见证了自己在中大的改变,故记之。

      南校的红墙绿瓦,古树鸟鸣使得这里分外清远安谧。踏阶走上图书馆门口,听馆长讲解,能感受到他语气中的自豪。是啊,在国内大学图书馆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差距的背景下,派出国内首个访美大学图书馆代表团,最先推出图书馆全免费服务,目光长远地建设国内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系统,这些,体现的是对师生教学条件的重视,也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建设一流大学的决心与远见卓识。

中山大学南校园

      馆内最先让我倾心的是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在那不大却宁静的房间内,修复师们正在用毛笔、宣纸以及各种精致的工具,让那些发黄残破的纸片再次焕发生命,让那些千百年前的人和事和物,再次颤动我们的心灵。使得今人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并在发掘与传承民族文化中增强对其的认同感。此次参访也让我萌发了对古籍修复事业的兴趣。

       再踏着一条泛白小径走进一幢小楼,却是陈寅恪先生故居。那位颠沛一生却又笔耕不辍的陈寅恪,那位信仰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陈寅恪。小楼本身很普通,可当走进这楼,看见那书桌,看见那题字,想象主人在此生活治学的场景;却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久远的人和事,想起主人震撼人心的精神。陈先生在压抑的年代操持峻洁,不愿做将笔杆子为政权服务的御用文人,横眉冷对那些蝇营狗苟之事。而在今年的一些事件中,一些大学生拒绝沉默,为了弱势群体,为了道义而发声和抗争,哪怕威胁与镇压总是不可避免。我认为这都是读书人“风骨”的体现,独立并非只做旁观者,而是厌恶谄媚谋私;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维护应有的公正和权益。尽管陈先生和那些学生的一些经历好像表现出文人在权力和政治面前是何等的弱小,但我相信,正是这些文人所守护的自由与独立精神使得民众不至于沦为专制权力下只知顺从的愚民、奴隶,而是能够作为有着明确权责意识的现代公民,不卑不亢的生活着。

中大内的陈寅恪故居 图源网络

      踏出校园,又走进国民党一大旧址,工作人员的讲解和陈列的文物使我的思绪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割据混战,革命先行者们创业时该怀着何等的决绝与壮烈呢。先驱们有不少是出身优渥,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本可以过得更安逸体面,却为了救亡图存的理想义无反顾投身于革命这条天荆地棘之路。而如今“丧文化”、“佛系文化”使得部分青年面对压力和困难时选择逃避、颓废。这样的对比使高考结束后便陷于懒散的我感到羞愧。也让我意识到这些革命纪念馆的意义:用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奋进搏击,避免在这娱乐万岁的时代萎靡颓唐。一大旧址旁是鲁迅--这位用笔作武器的革命者的纪念馆,展示着与他的爱情、工作、中意的美食等与随常日子息息相关的事物。当我看到这些,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更鲜活饱满起来,不再是仅仅课文里那个悲愤的呐喊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仅仅是鲁迅,我意识到所有的革命先驱都不是高大全的课文所能描述完的;他们本来也只是有着自己生活的普通人,是民族危机已然深重的局势逼迫他们展现出最刚烈的面貌,去做那些注定会有牺牲而又必须要有人做之事,留给后人座座丰碑。

馆内的北伐军雕塑

       最后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曾经的中大文明路校区,几经变迁,这还是一个有关文化教育的地方。看着馆员们精心策划的展览和馆内认真学习的市民,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公共文化事业的伟大,她让一些愿意安心做事的人得以发挥他们的才智于一个个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中,知识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进入寻常人的生活。《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民主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思想和文化不受限制的利用,而图书馆便负责为民众提供文化与信息服务,包容与开放是其基本原则。在中山图书馆馆长和我们的图书馆学基础老师为我们致辞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和自豪,以及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期望

图源网络

       我曾觉得走过的这几个地方并无太大关联,可当在无意翻出入录取通知书,看到上面“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几个字时,却顿悟到:文人的自由独立精神,革命者的救亡图存信念和图书馆事业平等开放,传播知识的使命本质上都是为了大众谋福祉,而这些都需要一代代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扬。由革命者创办,蔚为国光的中大与调研的场所都有着密切的渊源,也正是培养传承发扬上述精神的年轻人的地方。我也要努力做这样的青年。

      回想这段调研,我对校歌中的“发扬光大,贯彻主张”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有决心去笃行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