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心理学》读后随写
生活中的任意一样东西,都是因为你的需求,才进入到你的视野的。包括伪需求。这本书也一样,它的副标题是:摆脱充满无力感的生活。它就是这么进入我视野的。
书中内容不想赘述,有兴趣的自行去查看原书。因需求,眼界,境遇不同,所以从书中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尽管每本书都一字不差。此处我只写下自己的所感,之所以想写下来,是要用打字的方法让脑子过一遍,那些我感觉有用的东西才有可能真的有益于我。
无力感无疑是可怕的,它的可怕在于你像是被梦魇了,明明有力却使不上力,只能挣扎。有的人醒了,挣扎出来了;有的人却一辈子都在与自我,与这种状态对抗,直至耗尽。它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我深有感触的就是:不断的挫折和失败,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渐渐形成消极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在其他的任何挫折和失败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你的心决定了你的人生,一点没错,更准确点来说,是你的认知。
所以我们认知重塑。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怎样重塑认知。除了认知,还有动机,情绪,行动,这四个要素同时管理,进行一场综合性的内心转换,你才能脱胎换骨,重新起跑。
陷入无力感的人,由于不舒服的状态和急需改变的心理,通常会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第一个是理想主义。大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面临的挑战。错误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会定高目标。这样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完成不了,造成反复失败可能会致命的。所以从脚下开始做起,一点点克服拖延的惰性和惯性,建立起自信和好习惯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第二个是盲目乐观。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斯托克代尔悖论”,还有一本与之相关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好书,值得一读再读。盲目乐观,就是不看清现实,不去接受现实的残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会摧毁人所有的意志。所以,坚定的笃信,尽洪荒之力,却做好接受坏结果的心理准备。这才是靠谱的乐观,也就是做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第三点就是想急切的有一个崭新的开始。俗话说,旧疮不割,余毒不清,怎么能有新开始?即使开始了新的,积重也会如暗涌一般,终有一天冲破防线,吞噬一切。
从无力感中走出来,作者给了个形象的比喻:穿越沙漠。不容易,很不容易,但是是可以做到的。作者也说无力感是迷宫,是有出口的,有出口就代表一定可以走出来的。我们穿过无力感的沙漠要经过三个阶段:告别过去,中间阶段,崭新的开始。说的其实也就是要接纳自己,放下过去,这中间是痛苦的挣扎。没有人能完好无损的穿越沙漠的,必定会受伤。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我们不安,我们一次次想退回到我们熟悉的过去退回到安全地带,走回头路。千万不要!不要犹豫,不要回头,一旦回头,就会前功尽弃。如果你真的想改变,就用尽全力,别犹豫,让自己一次成功。否则,你可能会在无力感中越陷越深,以后什么尝试都不想做,那就真的废了!
其实我们陷入无力感,最终的原因是认知告诉我们自己:我是不行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转变我们的认知,让认知告诉自己:你是可以的。那么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专家,做一个精通专业的人才:从小处一点点做起。有了点小成就,认知会告诉自己:哇,你很棒!你就产生了自信,自信反作用于你,你就会做到更好。同时,由于自信是你对自己内在的肯定,所以也会增强你对挫折的抵抗力。如此正向循环,直至你成为专家。你的无力感在不知不觉中被战胜了,且重新拥有了自信。
作者给了称为精专人才的五部曲:全神贯注地练习,反复练习,不断接受挑剔的指导,集中精力改进不足,最后一条是应对,也就是提前做好应对疲惫的准备,即提前做好人生规划—这样才能让你走的更远。看到这里我也在思考:是的,我可以这样去做,尽全力去做,像从没失败过一样。可是我们难免会疲惫,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开头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持续发展!这里是需要的方法和技巧的,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这些我也是处于迷惑和学习阶段的。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就是你做这个事的内在动机,不关外界,只问内心:你为什么要做?
说到底,我们活着,是靠什么?是大脑指使我们怎么生活的吗?那么大脑发出的指令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已有经验、外界环境,还是别人?你究竟是你自己本人还是另外的什么?扯远了,那就不妨扯的再远一点: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你问问你,我也问问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