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从的背后,是利益的诱导。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7人  梳子的博客

如果你问一个二十几岁,思维正常的人,最近娱乐圈里杨幂离婚了你怎么看,这人必然能提出一大堆议论,但无外乎都是:

不相信爱情了;

他们离婚早有迹象了,在某某综艺里她说了什么;

女强男弱的婚姻确实难以持续……

这些理论,你觉得很有说服力,但是,你也觉得似曾相识。

你打开微信的公众号,会发现网上有系统化的八卦整理。

这些新闻,都有鸡汤式的标题,也有相似的规整模式。

往往在那之后,这个热点越爆越热,但之后出来的新闻内容,总是大同小异,让人失去了一种新鲜感。

但在那之后,在网上,对于这个新闻中的主角,人们都有了一致的认知。

这个印象,随着公众号的宣传,在大众中铭刻地越来越深。

于是,这个人彻底黑了,或是彻底红了。

如周杰,在参加吐槽大会之前,在公众中的形象实在是黑得很彻底,那些八百年前的事,都要在一个个主题公众号下被人反复提起;

后来形象反转,那些黑点被洗白,在人设上,瞬间变得毫无瑕疵,连那些莽撞处,都成了体现真的憨直。

好的时候这么好,坏的时候这么坏。主流的价值观有时候真像是还处于七八岁的稚童阶段。

看这个趋势,十年后,想来六小龄童的人设也可以挽救的。

但是,大众是不是真的这么蠢,这么容易被公众号引导。

我想,这背后的关系应该是互为因果的。

公众号为了获得流量的点击,他们的内容、主题、价值取向、舆论导向,踩的都是人们的骚点。

也就是说,当大部分人,看见某个刚出来的八卦新闻,想要痛骂时,他们苦于没有言辞可以系统地骂,就靠看这列公众号来强化他们的情绪。

所以,迷矇的文会大火,不是因为她宣传的是现在的国情,而只是女性心中期待的男女关系中的权利分布。

如果是在男性话语权站优势的网站,比如知乎,那些点赞上千上万的,觉得不会是一个男生如何因为爱一个女生,求而不得,辗转反侧。

而是一个男生突然反省,女生越宠,越会作,底下觉得点赞很高。

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不一定是现实。

但是,这种情况,就会引起一种很不好的两级倾向。从而缺乏一个人出于本真的思考。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当他🈶️独特的思考时。

事实如此如此,怎奈我依旧独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