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之恋】锄禾
2020-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明子说
文/明子
提起锄禾,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大家应该倒背如流: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想必诗人一定体察民情,了解民生,方能留下这脍炙人口的诗作。
记得女儿小时候在外公家,吃饭的时候偶尔从嘴边掉几颗饭粒在桌上,外公眼神见到,会用手指指那几颗落单的白饭粒,让外孙女捡起来吃掉。
起先女儿有点不大愿意,嘟着个嘴。我哄着她:“乖,捡起来吃掉,一会儿吃完饭家爹(外公)给你讲故事了。”
我知道我小时候,当我撒饭粒在桌上的时候,父亲也会指着桌上的饭粒,让我捡起来吃,然后他跟我说起那首古诗的故事来。
只是父亲对我更严厉一点,隔代亲在孙辈身上表现,父亲已经慈眉善目,脾气温和多了。
一粒米饭,来之不易,从育苗、播种、锄草到收获,汗珠儿滚落田间不知多少,哪能视而不见随意浪费呢?
当我还是小孩子,和小伙伴们结伴去上学,会沿着白杨路边走边看:大路两边田里劳作的人们,戴顶草帽,弓着腰,那锄头在禾苗间穿梭,地上的杂草被铲起,他们偶尔直起腰,用肩膀上搭的毛巾擦擦额头上和脸上的汗水,接着又弯腰挥锄……
碰到认识的邻居婶子也在田里锄草,冲着我们喊:“还不快去学校,要迟到啦”!
小伙伴们一路小跑,书包在屁股后面颠上颠下,贪玩的小童,提到学校和老师还是敬畏三分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条醒目的标语贴在教室的墙上,警示督促着你要下功夫在学习上,不能贪玩。
在那个艰苦年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身上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挤过那独木桥。
我扛起锄头,跟着父母一起在田间挥锄,手上磨出水泡,汗水顺着脸庞肆意流淌,柔弱的肩膀担起稻把,一步一踉跄,咬着牙在田埂上挪动……
有点痛述革命家史的味道,哈哈成为过去式了。
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