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光碎影:南通城里最后的老街巷
2021年,虽然也时时被疫情困扰,但总能在疫情起起落落之间插空出去走走,长江边的江苏南通就成了我们游走的一个轴心。
南通市区有一大片老街巷,在高楼大厦的包裹下格外耀眼,这就是南通城里最后的老街巷:寺街-西南营。两片老街巷仅隔着人民西路,实际上连在一起。
南通“先有寺,后有城”。这个寺就是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的天宁寺,比南通建城早了将近百年。随后,天宁寺周边陆续出现了街巷民居,这就是今天的寺街一带。有寺才有街,寺街之名应该是这么来的吧。
春天的南通,花红柳绿,寺街-西南营的白墙老屋让南通多了一道色彩。
老屋大多是白墙,虽然岁月的侵蚀使白墙有些灰暗,但门口挂起的红灯笼和开在墙外的鲜花,依然让街巷明媚起来。有的老屋,老旧的木门上贴着火红的对联,看到它,心中不由得生出了温暖。
这片老街区有密密麻麻的街巷数十条、超过400处院落……其中包括全国、省市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多处,成了南通城内仅存的一处明清及民国建筑群,现在已列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
猛一看,寺街-西南营的房子很老旧,但走进去、来回走,老街巷的美渐渐显现出来。方石铺就的路面,一座座留着历史痕迹的院门本身就是景,这样的门头远没有经过改造的高大气派,但却非常有看头,而墙上斑驳的印让也我们肃然起敬。
街里的绿树时有时无,有的树枝茂密甚至延到墙外,生机勃勃,给小巷撒下绿荫。
老街区很静,腾退的节奏在加快,被政府收回的老房子越来越多,院门上贴着乔迁喜报。但仍有居民在这里居住生活,街边上晒太阳的老头老太神情淡然。街上间或有几家卖日常用品的小店和小吃店,路过时进去买瓶水,和店主聊点家常,大家都觉得悠闲自在。
所谓“人间烟火”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虽历时久远,仍脉脉相传。
小卖部老街区里,院子与院子间是很多小巷,犹如人身上的经络。游人少,小巷更显幽深。小巷的名字很有年代感,柳家巷、胡家园·胡家庵巷、掌印巷、冯旗杆巷、侯家巷、育婴堂巷、三衙墩巷、三人巷……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这里除了普通百姓的老屋,还有很多文化故事。
柳家巷15号是“通州女子师范”旧址。这所学校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师范学校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和他的哥哥、同为实业家的张詧等,捐资购买柳家巷陈氏老宅,共同创办了这所学校。学校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和初、高两等附属小学,为近代女子教育进步做出了贡献。
起步于寺街的教育,还有1902年创办的南通实验小学、1909年创办的南通中学等等。
寺街里的名人故居也不少,每座故居都有一串故事。
革命先烈、文艺奇才史白,1908年出生在寺街119号。他集美术、剧作、诗歌于一身,是左联南通分盟的创始人。上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美专,多幅作品被鲁迅先生选进其主编的《青年版画集》。史白毕业后投奔19路军,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后来回到南通,参加了新民剧社,并在南京加入左联。南通沦陷后,史白携妻子、弟弟参加了新四军,从事宣传和文教工作。1946年,他因病去世,年仅38岁。
史白故居原是胡长龄状元府后院,院中一排朝南的砖木结构房子,属于明朝时的建筑。
胡长龄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他的故居(状元府)建于乾隆年间,“一堂三进”式布局,现存敞厅、正屋两进。胡长龄写寺街的诗,有“细水直流春绕墙”的句子,看着蔓出墙外的绿意,才感觉这诗写得真好。
南通近代金融银行家徐庚起的故居在新群巷,建于清末民初,也是“一堂三进”组合式布局,以廊连接多个宅院,建筑细部雕饰精美。
这片老街区里,最有名的建筑是天宁寺。
天宁寺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由僧人藻焕堂创建,初名光孝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天宁寺与原在城西的奉圣寺合并,改称天宁报恩光孝寺,明英宗时改名天宁寺。
天宁寺在寺街的北段,毗邻北濠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是山门、金刚殿、大雄之殿、药师殿(后改为藏经楼)。西边为禅堂、僧寮,寺西北隅有光孝塔。
大雄之殿大雄之殿为宋代建筑,殿高近40米,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雄伟高阔,“大雄之殿”四个字是宋徽宗题写。我国佛教寺院中的大殿大都称“大雄宝殿”,称“大雄之殿”者似乎仅有这一例。
光孝塔为五级八面砖木结构,高30米,每层有四门。塔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历代多次修葺,在南通三塔(其他两塔为文峰塔、支云塔)中历史最久。
在到处拆迁建新的时代,能在市中心保留着这样一片民居,实属难得。
最近看新闻,说西南营的改造已“进入扫尾阶段”,方针是“能腾尽腾、应保尽保、该拆尽拆”,“全面推进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街区功能,塑造特色风貌,厚植文化印记……”。
也确实,几十年里,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老院子里私搭了不少房子,现在都属于违章建筑了,都在拆的范围里。有些有意义但年久失修的房屋,也要修缮保护。
腾退之后,老巷子的烟火气淡了,老街区即将新生。但在关上一扇门之后,打开的另一扇门会是什么样子?只能拭目以待了。
写寺街的文章很多,写得都比我好。我之所以还写,只是为了把去过的地方记下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