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简友广场想法

生活虽苦也需要有底线

2021-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行云水间

坚持读书,是脱离学校、脱离圈子后的最后底线,否则何以是我?也许大部分人都有着这样迂腐古板,救命稻草一样的想法。

《消费社会》句句可圈可点,读罢仍旧是不断地买买买。也许有些人是早已洞悉了鼓吹的审美、潮流只不过像指挥棒一样驱赶着一群病入膏肓的人们,才能置身事外而安安静静做好人生中具有终极意义的事情。品格的不同,人生的分流,让我们顺我自然地成熟老去。

《人间词话》曾是读过而又读不下去的书。第一次是在重庆沙坪坝西西弗,读不下去,那时候还翻看了赛义德《乡关何处》,记得他的格格不入。若说文艺情怀与文艺气质,我始终觉得还是要数那些年深深迷恋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它让我沉迷在那些文字之美,体验文字描摹的不可言说,你说我懂的兴奋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就文字来讲,实在庞杂,应该对照着纪录片看。我始终抱着最原本的“和而不同”的想法,你和我可以观念不同,但是同样可以一起变好,互不干扰。纵观耶路撒冷三千年,它把人与人之间的争论、逼迫、控制、强势,以战争的形式上升到了群体性的极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和我的喜好不同,那我就要逼迫你认同我、或者杀戮。这就是真相吗?也许这原本就是个强者的世界,是不是道德的世界。

《档案:一部个人史》,其实没有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苛责在极权思维下的普罗大众,害怕恐惧是本能。即便读过这本书的人,即便经过多少强度的心理建设,谁也不能保证,在极端权力下,不会是那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作者的震惊,其实可以用《乌合之众》的观点来自我开解。不知道大数据到底记录了多少个人的轨迹,能不能在未来帮我们复原以往的记忆的细节,日记还是一种靠谱的形式吧。怀念旧时光或者给未来科技素材或者佐证。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苏咖,绝对是我的爱豆。李白太浪太野,而杜甫太苦大仇深。苏咖的问汝平生功业,我曾经作为代课老师用曲线轴图给学生们画过,那不是上课,那是给大家种草我的爱豆。对苏咖的溢美之词不用多说,只觉才情趣味深情家国情怀可以配比的这样恰到好处,可能一生都会爱吧。

《天国之秋》,刚开始我是拒绝的,对不是主流的历史何必关注?期望值低反而读的时候惊喜不断,全景展示,各方角力,最厉害的是作者和译者的精到,这才是把话说清楚说透彻,那一辈子的修为。观点结论如出读者之口,因为前面的论述实在行云流水,对表述总有一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的阅读快感,就如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累了正好有人递来枕头。

《战争与和平》看了彩排版的歌剧、看了电影。在这个知识随时必达的智能手机时代,总有一种自信,天下大事必有耳闻,隔的不过是个百度的按钮而已,何况那些冠以“最”的事情。看了《战争与和平》电影才知道这是妄想,差点错过,最长的电影,耗资和人力最多的电影,时至今日,女主的美貌就像皎洁的月亮,有深意的景物镜头语言和配乐,没有琐碎,都如同静物画一样浓郁典雅。

在国家大剧院歌剧展,我追了很多剧,都似懂非懂。最期待的卷福的《哈姆雷特》,没有失望,情绪失控的表演果然很卷福,在长桌上扮演发疯那段简直随心所欲。如果有机会我想学习表演话剧,买了《青蛇》、《恋爱中的犀牛》,有机会想看青春版《牡丹亭》。

金庸的去世,掀起了怀旧风潮,那么多推文,推着人去怀旧。所以说在世间,谁能独立思考?我们只不过是被命运之手推动,毫无意义运动着的原子。看了《神雕侠侣传》的电视剧、小说、知乎,就剧情分析剧情,就人物了解人物,杨过偏激倔强敏感的“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对我不好我就对他不好”的标签,竟然让人豁然开悟,那些烂心灵鸡汤里的话一一闪现,真是逃不了“真香”定律。

《请回答1988》里那么温暖,那么治愈的笑,《延禧攻略》里傻白甜的部分,后面权谋桥段一概没看,一如既往,缺少学习和见识的结果就是“若是在宫斗剧里,你活不过两集”。

看剧、看小说,看知乎,就是这么就容易让人陷入一件事情,让人忘乎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念旧、敏感,看旧时的剧,沉浸旧时的温馨里。在国考前一晚的一家小食店里,我注意到一位只是旁听也能抓住你眼球的姑娘。她说得对,“任何的瘾症都应该加以干预”,掷地有声,条理清晰。

那么,坚持读书是否可以算是对慵懒麻木,无风不浪的生活“瘾症”的干预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