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糟糕的童年?请看原生家庭自救手册
结婚的时候你会不让父母来参加婚礼吗?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是吧,然而在前不久公布的韩国演员秋瓷炫和丈夫于晓光的婚礼上,这一幕确实发生了。
新娘入场时是秋一个人,亲友致辞也是秋的朋友,父母完全不见踪影,当我们被二人婚礼感动的同时,心中不禁有一个疑惑,秋瓷炫的父母为什么不来参加女儿的婚礼?
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温暖的。
这位美丽坚强的姐姐成长于一个可怕的原生家庭,她的奶奶非常重男轻女,她的父亲自然也是求子若渴,然而她的妈妈只生了她和妹妹,就这样,奶奶看不上妈妈,爸爸也不给妈妈好脸色,这些压力让她的妈妈心理极度压抑,一度患上了精神疾病,再加上妹妹年幼时溺水去世,导致妈妈把所有情绪都发泄在秋的身上,甚至对她说出“为什么死的不是你”这种狠毒的话。
就是在这样妈妈不亲,爸爸不爱,奶奶嫌弃的环境中,秋瓷炫长大了。没有人给她交学费上大学,她就自己打工攒钱,初到中国开创事业语言不通,她就努力学习中文到交流无障碍,没有家人的关心,她就自己照顾好自己,直到遇见了丈夫于晓光和把她当作女儿的公公婆婆,这位内心坚定而坚强的姐姐,用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寻找到新的幸福。
糟糕的原生家庭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特别是童年时期的阴影,它可能会影响我们一辈子,然而它的影响又是可以被修改的,就像秋瓷炫一样,幼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并没有把她打倒,反而让她变得越来越强大。
如何从我们的童年经历中寻找到解决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又如何从这影响的背后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之前写过另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叫做《天生非此》,如果说《天生非此》是阐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那么《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就是用丰富的案例来一点点拆解我们童年时期的经历,帮助我们重塑自我,找到如何处理原生家庭关系的方法。
当我们看清这些经历的真实面目,就会了解到隐藏在这些过去中的密码,为我们重新建立新的人生角色捋清思路。
一. 父母制造了他们以为的“我们”
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是由父母塑造出来的。
因为他们总是按照他们以为的“我们”来对待我们。
我们的出生时间,性别,出生次序,与兄弟姐妹间的年龄差距等因素,决定了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带来的影响,最终变成了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时间和性别,父母却可以决定我们的性格,所谓的家庭舞台,就此拉开序幕。
常常听到一句老话叫“一碗水端平”,其实在父母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永远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是不可能一样的。
每一个孩子出生的顺序、性别和时间不一样,他们所经历的婚姻阶段不一样,心态不一样,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态度怎么可能都一样呢?
韩剧《请回答1988》中,主角德善是三姐弟中的老二,上边有一个姐姐,下边有一个弟弟,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正好印证了我们刚刚谈到的这一点。在剧中,姐姐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又是首尔大学的学霸,自然是父母眼中的宝贝,而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不管学习好不好,都是父母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女主德善处在第二个孩子的位置,既没有特别的天赋,学习也不好,她的要求经常被父母忽略,就连家中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父母都是最先救出了姐姐和弟弟,把她遗忘在了屋里,直到最后才想起来。
除了排行和性别的区别对待,还有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很多父母不自觉地认为,女孩擅长文科,男孩擅长理科,一旦父母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他们的判断将会在现实中影响孩子在这些科目的表现。
性别和出生次序的各种排列组合,造就了我们在家庭舞台中的角色,打造了父母眼中的“我们”,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感受到的那个“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我们,并且和我们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尽可能做到无差别对待,不论是次序还是性别,那么将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也许那个被戴上了刻板印象的我们,可以变得更好。
二. 0-6岁的关键成长期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意思是如果没有婴儿的照顾者每天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婴儿,那就没有婴儿这回事,可见照顾者对婴儿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向我们介绍了0-6岁的几个关键期,那么我们分别来看看都是哪几个阶段。
1. 0-6个月自体感的形成
在刚出生的六个月内,是婴儿自体感的形成期,如果被共情能力强的母亲或照顾者照看的话,会建立起正常的自体感。
所谓共情能力,是一种对情感的响应和感知,特别是对婴儿来说,这种响应和感知,会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对自体的确定。
让我们想象一下,现在的自己就是个毫无行动能力的婴儿,当我们在黑暗中因为各种原因大哭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温柔地响应我们的需求,是不是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有回应的满足感呢?反过来,如果哭到嗓子都哑了也没有人来看我们一下,这种无人理会的恐惧将对我们的自体感产生相当大的破坏。
当婴儿一直都得不到满足和及时的回应时,大脑中的皮质醇水平会一直处于高位,也就是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极大的降低孩子的自体感。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自体感弱的人性格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控制狂,焦虑,不信任人,暴躁,走极端等情况。举个例子,暴饮暴食的人,很可能就是由于在婴儿时期饿了却没有被及时喂奶导致自体感弱而造成的。
2. 0-3岁关系模式的形成
有没有想过我们和爱人间的亲密模式都是小时候就形成的?
是的,就在三岁以前,就在你最需要被人照顾的这个阶段。
你被谁关爱,你被如何对待,这些决定了你未来的亲密关系模式。
总的来讲,这种亲密模式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和安全型。
回避型、缠人型和混乱型这三种属于不正常的依恋模式,形成原因是在三岁以前孩子被抚养者进行了过度否定,过度溺爱以及粗暴虐待,所以才导致成年以后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家庭的稳定,敏感且具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 3-6岁良心的养成
什么是良心?
良心是关于对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来管制本我。奥利弗·詹姆斯把良心分为惩罚性的,脆弱的和善良的三种类型。
惩罚性的良心:墨守成规,遵守规则,对不检点的言行深恶痛绝;
脆弱的良心:叛逆,具有攻击性,不服从管教,反感规则和秩序;
善良的良心:与人相处友好,懂得拒绝,对规则不盲从,也不排斥;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在所有方面都是同一个良心,只是在很多方面更倾向于某一种良心的类型。
我们之所以会养成不同类型的良心,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在六岁前被父母以何种方式对待和管教,他们是强制专横,漠不关心,还是温和耐心,都会决定着我们的良心类型,从而影响我们的性格。
三. 改写我们的人生剧本
我们看透了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也明白了今天的自我是因何如此,现在剧本被曝光了,到了重新改写的时刻了,只是我们需要一些小小的方法,来重写我们的生活。
1. 内省与治疗
内省不是让我们坐在那里一段一段地重复回忆过去的事,而是让我们跳出自我,以上帝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过去,去想一想眼下的行为是如何受过去的经历所影响,然后通过改变让那些影响停止和不再扩大,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内省。
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自省方法,不过,如果在原生家庭中遭遇了巨大的创伤,还是要及时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2. 艺术的抚慰
很多画家、音乐家都在自己的幼年时期经历了比较大的家庭变故,这些变故使得他们更加投入到对艺术的追寻当中,我们前边提到的秋瓷炫就属于这样的例子,她是演员,靠演戏吃饭,她也是一个原生家庭受害者,在戏剧创作中治愈自己。
对于普通人说来,我们可以多去听听音乐会,多看看画展和电影,学习画画或者一门乐器,都是很好的艺术体验,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对情感和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和体会。
3. 文学的力量
责备父母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不会对我们的变好带来什么作用,那只会加深他们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让自己从情感的枷锁中走出来,不要让那些糟糕的经历再让我们痛苦。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写一个故事,一个虚构而又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以第三人的角度来看看隐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看一看我们在家庭中的剧本,自体感,依恋模式,良心,都是怎样被一一塑造出来的,也许在完成这个故事后,你会与曾经的自己和解,也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改变了。
我们了解这些伤痛和影响的原因,是为了剖析自我,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原生家庭创造了我们,我们也终将创造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