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逻辑思维02
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
讲到日常思维和科学思维之间的差别,我们就要讲到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差别了。
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这都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你和他谈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会觉得非常具体。一听就懂的概念就叫具体。请注意,具体这个词并不是指那些和经验直接相关的东西,而是你是不是能懂。有一些概念很抽象,但是对于某一个专门领域里的人来说他非常容易懂,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数学家会觉得数学的概念很具体,哲学家会觉得哲学的概念很具体,股票经纪人会觉得股票的概念非常具体……一句话,具体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觉得这个概念具体的人,他肯定平常在经常在用它,而且和他的日常生活有很强的关联。
一个数学家,如果你和他谈乐坛或者影视界出现的这些新人的情况,说说他们的八卦,他会觉得这些概念好抽象。反过来说,如果你仅仅是对这样一些八卦很感兴趣,看到数学两个字头就大,不要说做数学题,听到数学头就大,那么你就会觉得数学非常抽象,你看到的那些八卦是非常具体的。
所以具体和抽象是因人而异的,其中抽象的事物之间的共相,是指和使用这个概念的人的日常距离很远,叫抽象。具体的事物之间的共相,是和使用这个概念的人的具体的生活距离很近。那么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牵涉了我们的教学了,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到教学要从具体出发走向抽象,不能够从抽象走向抽象。
那么从具体出发走向抽象,而具体又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要引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观点了——因材施教。要看看现在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局限在这种具体的事物当中,它还要走向抽象,如果没有办法走到抽象这一面的话,就没有办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但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该怎么做呢?杜威给出的一个药方是要适当地迁移大家的兴趣,也就是说对于抽象原理的兴趣必须毗邻着对于具体事物的兴趣。
比如我举个例子,就是化学实验所引发的兴趣,是更接近于做木工所引发的兴趣呢,还是做饭所引发的兴趣呢?显然是更接近于做饭所引发的兴趣。所以你就不妨让孩子能够先学着做饭,然后在做饭里面衍生出一些现象,让他产生对于化学问题的联想。
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做木工活的话,有可能和力学更有关系。你要做一个积木,怎么样让房子不倒,也可以让他先培养出对于木工的兴趣,然后就慢慢地让他产生对于力学的兴趣。如果他要对声学感兴趣,就不妨从音乐着手。
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兴趣去引发另外一个与之接近的兴趣,而不要做过大的跳步,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培养出学生和孩子对于普遍事物的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