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给予者,还是一个索取者?

最有意义的成功是帮助其他人取得成功,也许说的就是双赢。不管职场还是生活,能够获取双赢也是我们值得追求的结果。
《离经叛道》亚当·格兰特最新TED演讲
温馨提示:视频时长约13分钟,建议WIFI下观看
文/破壁人Jack
一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两种人,一种人叫做索取者,这种人在工作关系中自私自利,想的总是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与之对立的一种人叫做给予者,在人际关系相中,他们总会问“我可以怎样帮助您?”
我们有时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有时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那么你觉得自己是哪种角色的人呢?
其实判断你自己究竟属于哪种角色?要看的是在对待大多数人时,你对待他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方式决定了你是上述哪一种。
在一项涉及三万人的调查中,大部分人是属于两者之间。当然这属于两种之外的另外一种形式,叫做matcher——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如果你为我做一些事情,我就会为你做一些事情。
其实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第三种状态,只索取不给予或者只给予不索取的工作关系基本是不存在的,在人情世故中更是如此。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二

做一个matcher看似是一个保险的选择,但是它真的是最高效的生存方式吗?答案或许是。
例如有些工程师要完成所做的工作往往给予别人更多支持,然而回馈却是最少的,他们忙着工作,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到完成工作。
在零售业里,最慷慨的销售人员却拿着最低的收入回报。销售中慷慨的代价是什么呢?得到的回答却是:“我最在乎我们的顾客以至于我从来不把残次品卖给他们。”
现实确实有一些扭曲,给予者奉献自己,但是他们让自己的组织变得更好。在大量的研究中,一个团队或者组织中给予者互相帮助,分享自己的知识,为他人提供经验和方法,越好的组织中这种现象越普遍。
给予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帮助他人,从而带来团队的进步。不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遭受磨砺。
如果说给予者是最糟糕的扮演者,那谁会是最好的扮演者呢?
答案肯定不是索取者,在大多工作中,索取者上升的快衰败的也快。他们会败在matcher手下。如果你是一个matcher,你会以牙还牙干掉他。如果工作中遇到一个索取者,你会觉得干掉他是你的任务。
也许你认为做一个matcher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不是,在大部分研究中任何组织,任何工作中依然是那些给予者。
其实在收集的有关大部分销售员收入的数据中,工资收入是两个极端,工资最高和工资最低的销售员基本都是给予者。不仅仅在商业领域适用,在一些非盈利性组织,例如学校、甚至是政府都是适用的。
三

演讲中亚当·格兰特给出了几条小建议:
1.第一件值得强调的是识别那些给予者,因为他们对于你是最有价值的人。因此你要保护你周围的给予者角色的人,这将是你最大的财富。
2.第二点就是构建一个给予者成功的文化
难道在你的任何关系中,一定做一个给予者吗?答案是NO。你看到的那些成功的给予者也是一个成功的接受者。
3.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想创造一种给予者的组织文化,就要深思熟虑谁才可以进入你的组织中。
如果你想在公司中培养高效、慷慨的组织文化,你就要雇用很多乐于奉献之人。一个只知道索取的人对组织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给予者产生影响的二到三倍。就像我们中国的俗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即使你只让一位只知索取的人进入组织中也会打击组织中其他给予者的工作积极性。
有效的雇佣、筛选和团队建设不在于你招募了多少乐于奉献的人,更在于铲除只知道索取的人。

于是在为时已晚之前找出只知索取的人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单凭第一印象很难识别,但是似乎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温暖、友好、善良。
那么如何让找出那些乐于奉献的人呢,一般乐于奉献和只知索取的人比较容易识别,但是你最需要识别的是那些表面看起来不好相处却是乐于奉献的人。
那些人表面态度生硬,但是他们却时刻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心中。这些人才是组织中最有价值的,因为他们才能给出没人想听但又不得不听的批评性建议。
一个组织中最应该驱除的就是那些只知道索取,表面什么都接受的人,这些人虚情假意,表面一套背后有一套,我想每个人都会讨厌这样的人。
以上是我对演讲一些重要内容的提取和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章主要内容来源于《离经叛道》作者亚当·格兰特教授最新TED演讲,感兴趣的可以去观看上述TED视频。
END
终身学习实践者
认知升级、拉马克主义践行者
一个喜爱阅读,乐于分享,混迹于互联网圈
游走在认知世界的探寻者
这里是破壁人Jack的认知空间
在这里,我们一起进行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