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Para_changan

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

基本经济区的概念

  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基本经济区”,是指在小农经济下,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运输设施的区域。得益于以上两个优势,基本经济区既能够自身产出丰富的粮食,又方便为统治者提供贡物、为军队提供军需。因此,若能控制、征服该区域,则对统一这个中国具有关键意义。这一关键意义体现在中国各个朝代的统一与分裂过程中。在统一的大环境下,若发生社会动乱,在中央权力不易到达的地区A,有可能发生地方官员权力过大、进行自治;在A地区拥有了能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经济力量之后,分裂便会发生。与A地区相似,另有B、C等地相继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则A、B、C等地不可避免地相互战争;而相互战争的统治者,往往借助水利工程来增强自己的实力(粮食);战争难免会破坏这些工程,因此各个地区的实力会发生消长情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具有较大优势的经济区,随着基本经济区的形成,该地统治者的实力就获得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进而为再次的统一提供了客观条件。如三国鼎立时期,魏国一开始占据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在公元263年,灭蜀国之后,又占据了四川盆地,对比吴国具有巨大优势,为之后的三家归晋,打下物质基础。

基本经济区的更替与王朝的更替

  公元前255年到公元1842年期间,依照统一与分裂,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

河内地区

  蜀国立足四川,该地区在秦昭襄公移民巴蜀之后,有李冰-都江堰工程,造就成都的富饶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诸葛亮北伐,占据汉中时担心粮食供应,在渭水南岸建立军事屯田
  吴国雄踞江南,长江流域的原始性,在汉朝时期被司马迁描述为:人口稀少,农业原始。土地肥沃,有了人力和技术就可以大力发展。但是缺乏人力,实行了军事屯田;
  魏国在淮河流域大型水利,与蜀国进行“经济持久竞赛”;前期与吴国保持和好,两国共建了“贾侯渠”河南安徽交界处;准备攻打吴国时,在淮河流域实行军事屯田;魏国占据了关中、河内和淮河流域,力量强盛。
  东晋时期,北方叛乱,游牧民族入侵,汉人开始向江南移民,长江流域被动地得到了开发。这一时期,陈敏领导开凿的山阳水道,第一次联通了淮河与长江。一直到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区色彩一直在加重。


三国形势图

长江流域在东晋—南朝时期,作为农业生产中心的长江流域,明显地承担着基本经济区的作用,自唐朝以后,这里就成了基本经济区。但从政治上看,重心仍然在北方。由于北部边境的游牧者入侵的不断骚扰,则提高了北方各省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尽管基本经济区已经在向南转移,然而自隋朝到清朝,由于传统习惯与政治上的惰性,首都总是定在北方。这种异常状态,使得发展与维修作为联系生产的南方与政治的北方的运输系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而起这一联系作用的就是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不同水道起止地点:

水道 起止
通济渠 连接黄河到淮河
山阳渎 连接淮河到长江
江南河 “自京口至余杭”
广通渠 连接长安与洛阳
永济渠 连接沁水到涿县

  隋朝建立了大运河,但是运输上的技术、管理问题在唐朝才被解决:漕运制度。唐朝加大对长江流域的开发,长江流域潜力迅速被发掘。
  在唐朝,虽然长江流域的发展已经赶上北方,并在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由于唐朝是北方兴起的王朝,人们认为北方才是中国生活的重心,北方仍受到重视;随着唐朝的衰落和五代的战乱,北方各省遭到大破坏,忽视北方的现象就开始了。

基本经济区的意义

用基本经济区这样一个概念,阐明了中国半封建时期中地区关系的特征。在这一时期中,农业,特别是灌溉耕作事业是一种居于领导地位的事业;在这一时期中,农业生产又要依赖于由国家兴办与维修的各类水利工程所发挥的特有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由地主官僚统治着的国家机器,总是把治水活动作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经济武器,和发展与维护基本经济区的一种主要手段,而这一基本经济区,就是统一管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独立自给地区的经济基地。这种性质的国家,完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种国家内部组织的松散性与各地区自给自足的特性,大大地扩大了地区关系问题上的重要性与困难,从而,也就显示了作为统一管理的,物质基础的基本经济区是多么的必要。因此对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把它的公共水利工程看成是一种武器这个国家为巩固其基本经济区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实际上也就无形中支配了它的各项政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