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

微信的边界2

2015-04-26  本文已影响19人  abluechild

或问:微信说要连接一切,这有可能吗?

答曰:“

绝无可能!你没看微信现在都在限制支付宝嘛。当然这个只是运营原因,不是产品原因哈。而真正限制微信连接一切的,其实是微信这个产品本身的原因,而不是运营原因。

以前,我都是从微信的产品功能属性来分析微信,也即微信是承载用户线下社交关系的数字化的载体。现在我换个角度,从微信的产品信息形态这个角度来分析,让你有更深刻的认识。

微信的产品信息形态是什么?是用户与外界交互的消息流的动态呈现。公众号拓展了消息流,引入了内容流。但它们都是基于“流”,这是因为微信的核心是人,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人。(具体分析见《微信的边界》及《 社交网络漫谈:阿里 腾讯 还有锤子rom》两文。)

微信的内容呈现基于流,这就是说,微信的信息呈现特征,是以时间换空间。由此我们可知,微信上的内容的时间属性,必然要求很高。因此凡是静态的信息,没有

时间属性,也就必然失去在微信里的生存空间:很多做服务的公众号,用户活跃度都很低,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它们的信息的时间属性不明显,导致信息被边缘

化。

而信息的时间属性要求很高,也正是社交网络的一大特征:交互要同步。这也是当初人人网和微博等产品想拓展社交网络时所遇到的难题:它们的产品形态,是内容流,而内容流的特征属性则是异步。所以它们做不了同步的信息,所以最终难以存留用户的社交关系。

而微信想要连接的一切,有很多内容是静态的。最典型的就是商品,是非常静态的信息。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几乎不和生产者有实质性的联系,导致产品也难以承载更多的来自于生产者的动态信息。所以微信承载不了商品。 (详细分析参见《 社交网络漫谈:阿里 腾讯 还有锤子rom》一文。)

现在很多生产商试图通过加强产品与生产者的联系,从而把人的动态信息注入产品之中:企业管理理论将其称为“人格化”,而互联网行业的说法则是:情怀。呢,

把人的动态信息加入产品的静态信息里,这就是“情怀”的本质。前有老罗的锤子与钉子的故事,后有小米的一堆钢板的折腾,然后又有凡客的一坨棉花的整改等

等,相信对于关注互联网行业的人而言,这些段子都耳详能熟了。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工业化生产的特征,就是用机器化大生产,来屏蔽生产者个人对商品的主观影响。所以流水线上的工人,也仅仅是一个个做着机械动作的冷

冰冰的机器,而不是一个个有着活力的人。这种情况下,留给商品的唯一的一点人的因素,就是设计时的那点故事了:所以一般服装品牌,都主打设计师的设计故

事,而不会宣传生产情节。因为机器生产只有过程,没有情节。反倒是奢侈品和瑞典钟表业之类,会宣传制造的故事。因为手工制造,真的有故事可讲。

而当下热门的智能设备,也在讲设计与生产的故事,其目的,也是希望在产品的静态信息之上,叠加人的动态信息,从而更有利于产品信息的流动。而且海尔的转型,也在向创客的方向转,也是希望让消费者感知到,产品之外,有生产者的存在。

那它们的这些努力,会不会成功呢?很多人鼓吹未来的社会将是定制化的社会,鼓吹反向生产。这到底是预言家的YY,还是必然会成为现实的?那现在,我可以非

常明确的告知:不用假设不用猜想了,这一定能够实现。要想实现反向生产,其实现因素是:一,消费品足够丰富;二,社会生产能力与生产能量都不再受限制;

三:受限制的仅仅是产品的核心设计信息。显然,3d打印技术和各种新能源的开发,都在逐步的填平生产能力与能源供给的差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当下绝

大多数体量庞大的生产制造商,都必然会解体。张瑞敏童鞋老而不腐,带领海尔蹒跚转型,算是少有的先知先觉的高手了。

回到微信。可以预见的是,相当长时间内,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信息是静态的,因此微信承载不了。要想在静态的商品信息上叠加动态的人的信息,也就是人格化,如

果商品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话,那就需要超强的运营能力来做这件事。典型的譬如杜蕾斯,在微博玩运营,风生水起,吸引了大票粉丝。只可惜世间品牌千千

万,成功如杜蕾斯者,却寥落如冬夜星辰。所以对更多产品而言,这条路基本算是走不通的。

而其他服务内容,也基本上是固化的、静态的。所以微信也基本上承载不了。在《微信的边界》一文里我曾经说过,服务如果能够越过商品属性,将人与服务的连接

转变为人与人的连接,那是最好的,而且这也是绝对可能的。只不过当下中国,一般从业者却无此能力也无此理念。所以微信的算盘打得好,可惜队友不给力,奈

何?好在微信也想通了,自己弄不好,那就不弄了。入股大众点评,也算是那帮人有自知之明。当然,大众点评继续走了这条“连接人与服务”的路,所以还是差了

一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微信的产品属性,还是微信的产品形态,都不足以支撑微信“连接一切”的梦想。所以微信不给力,后生多努力,还是有机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