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俗的自戀散文和诗简云间

詩人(這篇不是講理論,這是一篇散文)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27人  望舍

我寫我的詩詞,你讀你的感受,可能感同身受,也可以無關你我——副標題

詩人

應該具有比常人更加細致的觀察能力或習慣,比常人更加敏感的內心與情緒,更具幻想的空間額度,更加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

詩人

作品可以被大概具有上文一定程度能力的普通人所讀懂。我相信,普通人完全可以做到上文的各個方面,僅僅在程度、廣度、某種限度上與詩人有差別。其實,詩人與常人根本沒有明顯的分割線。不論你是寫詩還是讀詩,你都在那一刻成為了詩人。

詩人

作品不見得會被他人完全的讀懂。能讀懂的人的內心與作者本身的內心,如同世界上不可能擁有的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可能完全徹底讀懂及理解。有時候,作者說對方讀懂及理解了。是因為,本身相似的葉子就不太多。詩人由於孤獨的靈魂,需要一個有力的迴響,而急切承認的一個基本事實而已。如果,作者覺得讀懂他或她的人太多了。那麽,他們所認同的相似的那種理解已經綁架了作者原來的意思。作者可能會因此感覺更加的孤獨。

詩人

詩人之間,還有一種默契的理解。但都會通過詩的形式,模糊的去交流。所謂的一種文字曖昧(不是感情曖昧)。兩個詩人交流,且不會像閨蜜之間那樣的白聊(大白話式的聊天)。所以,那種朦朧的,曖昧的狀態就是詩之美。要說,詩表達了比較明確的東西。那就是表達了,明確的內心,而這個內心本身,其實不是太明確。所以,詩,是一張屬於內心的说明书。

詩人

詩人本身又如何的自我理解呢?一個人不能同時踏入兩條不同的河流,一個人甚至在同一條河裏也不是静止的。我昨天的詩今天讀來就覺得不一樣了。想改改了。可是,發現此刻的內心與昨晚的根本不同。改出來的只能是此刻的心情心境。如果,一首詩印象不太深。若干年後,再去看。甚至懷疑,這是我寫的詩麼?又一部份詩,印象刻骨銘心。再打開看,往往復習了當時的情緒。趁著當今故事發展或者故事已經結束來看,此刻讀它,心情是難以等同的。有修改的衝動。我就這樣的,改過以前好多年前的詩(也有好多散文)。改後,原文要保留,將所有的文字都放置在時間軸上,記錄著,每一個當時當地的心情與心境。每一個自己,都那麽不一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