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记录”之,跟随自己的心来做决定
我们四个人一起逛完碑林博物馆之后,坐在阴凉的地方商量下一站要去哪里。
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西安电影博物馆的介绍:博物馆里有不少有趣的电影场景体验,还有关于电影制作的体验。
我感觉大概孩子们会喜欢,便说这个地方也可以是一个选择。
岑乖的小伙伴一看这个推荐就非常有兴趣,马上决定要去。
我转过头问岑乖要不要去,他有些犹豫,他说两个人要一百多块钱太贵了,不想去。
我又问他,不考虑费用的话他想不想去,他很勉强的说:“也许可以去吧。”,但是他马上又说,太贵了,不如去附近的美术馆。然后,他又转过头来跟我说,他的小伙伴太任性了,也不考虑他想不想去,因为岑乖认为一起出门就应该一起行动。
所以,岑乖对于自己要做“去看展,还是不看展”的决定很纠结。
抛开岑乖考虑费用和照顾到小伙伴感受这两个优点来讲,今天这个关于“如何做决定”的小事件值得好好的记录。
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和岑乖有了一场关于“遵从自己的内心”的对话。
“儿子,你到底想不想去看电影展? 费用不是最主要的,先考虑要不要去体验。”
“嗯……额……,我不知道嘛!票太贵了吧!”
“咱们不考虑价格的话,儿子你还想去吗?”
“嗯……,也许……,可以去吧……”
“没关系嘛,你如果不知道会不会好玩,可以去体验体验,也许你会觉得很值呀。”
“唉……,小朱为什么一定要去呢?他也不考虑我想不想去。”
“你是不是觉得一起出门就应该一起行动? 你很注意集体感,妈妈理解。”
“是呀。我还是觉得这个展不是非看不可。”
“小朱非常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先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你想去美术馆那咱们就去美术馆,如果你觉得咱们可以去电影展瞧瞧,就算现在不太肯定,咱们也可以先体验。儿子,你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才好做决定。”
又五分钟过去,岑乖确定自己不是特别想要看电影展,可是他愿意一起去瞧瞧,这样他也可以和小伙伴呆在一起。
~~~~~~~~~
在车上,我们一起在聊关于自己愿意花什么钱,不愿意花什么钱的话题:
“小赖,昨天咱们花两百多看的《复活的军团》你体验了过后,你觉得以后还想看类似的真人剧吗?”,小伙伴的妈妈问他(昨天岑乖也很纠结要不要花两百多看《长恨歌》,但是他很确定要看兵马俑的《复活的军团》)
“我喜欢看,我以后也愿意再继续体验。”
这个时候,岑乖还在跟我协商他想花两千块钱买个荣耀典藏。
“妈妈,你就同意吧,我真的很想要,而且我买得起,我并不觉得这个典藏非常贵。”
“你居然宁愿花两千块钱买个荣耀典藏,却觉得一百多块钱的电影展太贵了,你有没有觉得这根本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要的问题?
“我就是想要啊!”
“所以,你刚刚这么纠结,是不是内心深处并不想去看展?”
“还是可以去的。”
“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我在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曾经愿意花两欧买个冰箱贴,但是我很渴的时候却舍不得花两欧买瓶可乐。我是特别想要冰箱贴,但是并不是非要可乐不可。我很清楚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岑乖和小伙伴开始聊其他的,然后很主动地帮自己圆了个场:“要不是小朱说了句:这可是西影啊!,我真的不会被劝动。”
五分钟后下车了,我觉得有必要跟他分享我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咱们做决定首先问问自己,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这件事情是自己想要的,那么再去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财力,够得上就轻松做'要'的决定,够不上的话,就考虑如何能让自己可以'要得上'!
另外一方面,如果自己内心并不想要这个东西,那么就不需要太纠结,果断做出'不要'的决定。”
当我们快要到电影展那里时,我们路过了一间面包店,岑乖拉着我往面包店走,并且告诉我,他更想坐在这里喝点东西吃吃面包。
于是,我们一起告诉了小伙伴我们就呆在这里休息,等他们看完展。
岑乖开心地选好面包,和我一起悠闲地坐在面包店里愉快地享受当下。
他的小伙伴跟妈妈也一起愉快地看展了。
后记:
其实人生没有这么多需要纠结的时刻,纠结往往是因为我们考虑很多外在的因素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我们想要委屈自己给予对方的陪伴或是计划并非是对方一定要求的。我们不如真的仔细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自己既会轻松愉悦,对方也不会因为不同的意见所做出的意见而让自己感到有负担。
反转:
在我和岑乖愉快地享受完下午茶时光后,开始在西影文化区闲逛时偶然走进了西影博物馆,他立刻被强大的冷气吸引了。当他再抬头忘了一眼展馆大厅许多硕大奇特的面具后后,他跟我说:“咱们也进去吧!”
我上扬嘴角哈哈哈哈地跟他说:“那咱们就买票进去吧!”
所以,这件值得细品的收获还得加上一点:我们做完的决定也有改变的可能,全是因为心情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