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赶着网络首播,我们来聊聊这本《绿皮书》
(文/岛耕)
前天看到《绿皮书》即将网络首播,面对这部距离我心中第一宝座几步之遥的“巨作”,我压抑不住地想要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影感受。
【光影记】赶着网络首播,我们来聊聊这本《绿皮书》前阵子的朋友圈里只有两种电影票,《雷霆沙雕》和《惊奇女郎》,我一摸脑袋,有一阵子没去过电影院享受光影了。于是,在大环境的耳濡目染和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我选择了《绿皮书》。
吸引我的不是那些大IP,就是简简单单地几个字“奥斯卡金像奖3项获奖”。
优秀剧情片的海报配上奥斯卡的水印从来没有任何违和感,但
【光影记】赶着网络首播,我们来聊聊这本《绿皮书》奥斯卡最佳影片在中国大陆的关注度并不高,比如《三块广告牌》就在中国“狂揽”6400多万的票房。乐意花钱看电影的大都是些年轻人,20岁左右到30岁,大家都喜欢看得刺激、过瘾,而不是坐在那听故事。但这部电影等你看完你就会发现它能得到奥斯卡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他政治正确,还有可能是因为它的导演是彼得•法雷利。
当你看到“本片改编自真实故事”时是否心情澎湃?感觉自己正在接近一个时代,并且准备好了迎接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如果是,这说明你接触的“种族主义”电影还不够多,或者你不那么敏感。历来的“真实故事”电影免不了煽情,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会扎你的心,我们可以看到《我不是药神》《熔炉》或者《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如何把你的泪腺按在地上摩擦的。不难想象,一个来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时期的真实故事该有多么苦闷。
电影开场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部片子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令人感到口渴,整个电影蒙着一层焦糖滤镜,它没有刻意创造年代感,而是尝试把观众拉进去,站在角色身边,而且还很成功。
【光影记】赶着网络首播,我们来聊聊这本《绿皮书》在首先出场的托尼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非常近人的气质,我的意思是说令观众感到亲近。在托尼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国人。纵观世界影坛只有一个国家的黑社会有相同的气质,就是意大利黑帮(结果他还真是个意大利人),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意大利黑帮中的种族主义者。
相较于托尼,我们的雪利博士的出场令人意外,在历来的种族主义电影中,穿金戴银的黑人的确少见,他的出现给予观众相当大的视觉冲击,在创造了浮夸感的同时,把电影第一个矛盾冲击扔给观众。
高高在上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落魄的意大利裔保镖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矛盾感,而导演并没有深入地表现这种矛盾感。显然,矛盾与统一是同时存在的,整部电影中完全不缺乏相似的创造出矛盾感的镜头,比如享受白人司机修车服务的雪利和在田里劳动的黑人农民、表面上相互尊重实际上划清界限的雪利和白人绅士等。当导演想要创造出矛盾感的时候,作为观众总是会敏锐地体会到矛盾,因为这个时候就是用来让你思考的。你会发现当你明确感知到出现矛盾的冲击了,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关于影片主题的问题,但尽是一些难以表达的复杂情感,至少不会让你简单地表达出来,最多满怀感慨摇摇头,因为影院禁止喧哗。
在人物塑造方面,一黑一白两个角色自身也充满矛盾。暂且不管托尼自己是不是歧视黑人了,你能发现他其实比雪利懂黑人多了,相比雪利,托尼才像一个黑人,就像是一块白巧克力。在众多观后感中频繁被拉出来鉴赏的雨中争执镜头,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来自角色身上的矛盾,一个白人给一个黑人科普普通黑人的生活方式让人长足见识。当然,这段争执镜头可以说是全片唯一一段“激烈”的感情碰撞,托尼借由这段情节读懂了雪利,和他的尊严。观众在这个矛盾冲击中与雪利形成共鸣,毕竟没人懂你或者被人误解这种事非常委屈哈,谁都经历过。
【光影记】赶着网络首播,我们来聊聊这本《绿皮书》在观众不禁为雪利的高尚追求拍手鼓掌时,这个镜头就这么过去了,没有停留,没有过多的描写两人的矛盾或是渲染雪利的个人情感,因为镜头交代的太多了就容易让人产生是非观,意思就是纠结谁对谁错,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个不着急我们一会儿再说。
要是说雨中争执镜头托尼读懂了雪利,雪利啥时候读懂了托尼呢。有的,雪利得知托尼的朋友邀请托尼做别的工作后,突然正式地要给托尼加薪,希望以此留住托尼。其实这完全就是多虑,电影走到这个时候我们基本都相信托尼不是一个会随意撕毁约定的人,角色终归是角色我们不用太纠结,这个镜头完全没有浪费,这里交代了托尼传达给雪利可以相信自己的信号。这是一个拉进二人关系的镜头,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他们二人终于来到一个频道上了(其实他们的矛盾依然存在),这让影片保持在一个令人舒适的节奏上。
刚才说到一个巧妙的设计,就是很多镜头、情节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啰嗦,没有渲染,就是单纯的叙述,这个内容说完了就说完了,换下一个,我也不煽情,你知道了就行了。雨中争执几句结束了;车里炸鸡吃了几口结束了;演奏弹了几下钢琴结束了;和白人绅士虚伪笑一笑结束了;在橘鸟酒吧演奏正是高潮的时候结束了。这种适可而止的安排,巧妙地避免了对与错的争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真实情况的复刻,这是一个时代现象的还原,而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就只是媒介而已,这也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处处感受到真实的原因。
【光影记】赶着网络首播,我们来聊聊这本《绿皮书》其他的情节我们不挑出来说,不然像阅读理解,最后就只思考一下影片想要为我们带来什么。
影片借由角色除了向我们传达“友谊”、“尊重”、“换位思考”、“反对种族主义”这一类容易发觉的情感之外,最重要的则是如何在种族主义问题难以根治的情况下忍受这种不公的待遇。雪利没能完成巡演,但是他在橘鸟得到了释放,像阿图尔•鲁宾斯坦一样没允许杯子待在钢琴上,也没抱怨。隐忍,是影片最想让我们领会的精神。
当然除此之外,不得不夸奖一下曾经的金酸梅奖得主彼得•法雷利。关于这位大神只说一部电影你也就有数了:《阿呆与阿瓜》。金•凯瑞在本片中的夸张表演深入人心,与凯瑞一样,法雷利也一个娱乐片专业户。在《绿皮书》中观众所体会到的一丝鲜活感也是法雷利喜剧经验的体现,在工整的剧作和拍摄手法中,融入公路片特有的逗乐方式,就想蛋糕上的樱桃,使得影片没有因为过于煽情变得平庸,也没有让樱桃宣兵夺主,口味弥足隽永。
在这里我只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具体到各位看官身上,包括关注点或者本片带来的影响当然有所不同,一千个看官心里有一千本《绿皮书》。
随着网络首播,这部电影正在走进广大群众的视野,它给你带来如何的影响也欢迎来讨论分享,相互“借阅”,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