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找到创业方向的?
创业重在去经历,不去经历,就永远是看客。
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下一路走来的各种状况,也算是做一个阶段总结吧。
是谁说的来着,坎坷有助于成长
第1次——第一桶金
20万,大学四年级,学校里。
学校大家都知道是读书的地方,当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各种标准的时候,我干了一件事。
卖书,打破了中间多层链条,将学生和出版商直接连接在一起,通过更便捷周到的服务迅速拿下了大学内近三分之一的教科书订单,赚到了第一桶金,20W。
然而,结果你没猜错,利益相关,被学校迅速叫停。
创业有时候也是这样,当每一个人得知你第一场比赛的精彩后,他们就会等着你的第二场表演。
第2次——社交应用
大学毕业,我创业了
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进入资本寒冬,正是肆意疯长的时候,那时候每个人都在谈理想。
但是现实是会立刻给你答案的人。
第一个项目产品,还没有活到正式发布,内部就已经停止。
为什么
当大家兴奋的有了idea,确定了需求,丰富了所有细节,社群里的种子用户都在期待发布,完美的预设,但是就在那个时间节点,技术给了我致命一击。
当时还有一个办法,找技术服务外包。
我们就提出两个要求标准,质量确保,时间确保,钱不是问题。
但是我们讶异的发现,在这个传统的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市场,仅这两点要求,都无法同时满足。
相反的是太多负面评价淹没过来。
所以,在技术困境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以及对项目的重新评估。我们按下了停止键。
记得在确认暂停这个项目的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开着车绕着四环开了三圈,抽了3包烟。没有找一个朋友聊天谈心,那是自己的第一个项目。但是作为创始人,在面对困境,肩负团队的同时,我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
我的下一步,在哪?
第3次——新型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创业需要专注的做好自己选择的那个领域。
我是反对“连续创业者”诸如此类的标签的,也不喜欢被别人贴标签。更愿意看见的是实质性的改变。
在团队曾经遭遇技术滑铁卢的时候,我们观察到,互联网技术服务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技术陈旧,架构设计不合理,烂尾,甚至转包。这些负面评价包裹了整个行业。让人谈及色变。但是它却这样一直存在着。
永远有需求。也永远有供给。但是体验也永远那么差。
需求充分而供给也足够的情况下,服务标准反而成了软肋。
如今,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及技术团队的搭建,我们正在对这个行业发起改变。
从一个非技术导向型的互联网企业转向搭建自己的高品质技术团队,我们做了很多。
传统的猎头,以及行业大牛推荐,还有去知名互联网公司重金挖墙脚这种事,为了搭建高品质的技术团队我们都干遍了。。
最终,我们将原团队的工作模式全部转为远程办公的工作方式,意外的为我们带来了优秀的技术人才的加入,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轻松,但整个工作方式的转变,我们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努力。
在技术成员的团队稍见雏形的时候,我通过简单粗暴的花钱+刷脸的模式,邀请众多大牛来优化我们整个的工作流程以及沟通协作。
早期确实是在亏损的情况下为客户服务的,作为有态度的乙方,不参与价格战,不盲从甲方不合理需求,站在商业立场为甲方做产品咨询,确认需求,并且在客户要求的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项目。最终让我们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发展成长期的合作伙伴。
甚至于最初的客户为我们推荐了一连串的客户。这是我们没想到的。
现在,公司业务逐渐趋于稳定,完成了0到0.2的过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路走来,方向逐渐清晰,但是否正确等待我们去验证,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创业中的团队经历过的感觉,创业的方向就是这样,需要你去经历。
看了答案之后你会发现,“啊,原来创业是这样的。”
然后你会端起你左手边的水杯喝完剩下的半杯。
所有的辛酸经历,不为人知,在旁观者眼里,速读的话,就是30秒。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感同身受那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