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访谈:AI时代的阅读与写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37202/dc29940d41512351.jpg)
昨天张炜老师在经图、云图通过演讲式、访谈式方式做了同一个主旨演讲,围绕现代人的时髦话题“AI时代的阅读和写作”,希望阅读者还是要回归阅读本能,远离手机对人的束缚。
张炜老师,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龙口,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回顾他的履历人生,普通平凡中彰显伟大,他初中毕业在校办工厂做工,1976年高中毕业,1978年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受业于作家、系主任萧平。1980年工作,曾任山东省作协主席。他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勤奋作家,也是一位多产高产优产的作家,也是一个涉猎文体较多的复合型综合性作家,他的26万字《你在高原》获第八届矛盾文学奖。2020年写的《我的原野盛宴》长篇非虚构作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2022年他又写了文化随笔《唐代五诗人》,精选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与李商隐五位诗人,从历史,哲学,美学,诗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精准剖析研究。张炜老师的创作特点主要是围绕生命探索和善美主题进行创作,采取“芦青河”笔法,具有自然真实、趣味意味、形式美感、动植物意象等艺术特征。莫言说他是勤奋的劳动者、深刻的思想者和执着的创新者,一点不假。
我们都知道,现在已是数字化多媒体时代,作家写东西不再是用笔在纸上“爬格子”,而是采取电脑手机,即时写作传播出去,借助电脑百度,AI智能自动生成,拓展思路,激发灵感,采取多样化风格,满足个性化要求,采取数据驱动,精准定位,优化内容,提升传播效果,高效便捷,节省时间,好处多多。
AI时代智能写作与人的关系,应将新时代多媒体数字化电脑成为作家的助手,但不能代替作家的大脑,要相互合作,借助工具,共同创造,相得益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百家论坛》副主编赵月斌老师和张炜主席从文学传播与接受展开问答式访谈录,围绕主旨谈话内容,旁征博引,直抒胸臆,娓娓而来,效果很好。张炜老师从1984年开始走向文坛。影响力创作力比较强,2300多万字,23个长篇,还有诗丛、随笔等,体量较大、较多。当赵老师代表读者要张炜老师谈谈AI智能写作与作家的传统创作转换有何影响时,张炜老师说作家也是人,身体和精力有限,写作是需要力量和灵感的,需要体力智慧的。AI时代的换笔写作,坐在电脑前炫目很酷,劳动方式模式发生了改变,像“垮掉派”《在路上》等文学现象,有些人把写作当做记号符号,讲究数量,忽视质量,忽略品质的高度含量,不能做到足金足两,这样不好。用电脑写字固然幸福省劲,还可以用电脑无限制地修改,影响语言和造句,还能储存和传递,写作效果很好。但是,写作出文学之类的散文等,用笔写出的文字就显得可贵流畅,因为里面浸透着饱满的感情,工具的使用固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就像现代人为什么喜欢吃手擀面、吃手工水饺一样,机器的千篇一律,手工里藏着感情。
谈到编辑约稿的事,张炜老师非常幽默,他说把没有发表过的手稿巴拉巴拉,改一下寄出去就可以发表了。有一次整理没有发表的手稿,划拉划拉放在一起准备烧掉,那时候“一本书主义”思想严重,作家写文章特别讲究质量和品质,不想现在有的作家,啰嗦、重复,哗众取宠,出版的书没有多少内容。张炜老师说伟大的作家不一定高产,高产的不一定是大作家。他说少而精的作品最好,不是为少而少,为精而精,而是说浓缩的精品才是精华,这才是不朽的作品。毛姆说伟大的作家必须是高产的,追求完美。托尔斯泰当过兵,在打仗间隙写出许多作品。歌德有严重的肺病,还吐血,且在皇家工作,还能写出那么多的好作品。这些人非常了不得,他特别佩服,高尔基的短篇写得也非常好,在莫斯科他的书屋,他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写作,但天才是不可估量的,一写就是传世的精品,影响力穿透力都很强。
访谈录的最后,还有互动环节,张炜老师作答时,不忘写作的时代性发展,他说文学是个审美的范畴东西。就像茅盾文学奖作品《你在高原》,长度不是问题,品质才是问题。世俗世界的生活太没意思了,游走在书里的感觉特别美,更有高度和硬度,反观现在很多书籍,有些文字不值得出版,还需要反复加工萃取。
AI时代,不知当代是有幸还是无幸?张炜老师还是建议当代人适当放下手机,不沉迷于手机,防止患上手机依赖症、手机综合征,防止手机对我们的粘性。要像围绕核辐射和核武器核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恐惧一样,拿出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合理、科学地运用AI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时代的手机有时比核武器更可怕,我觉得张老师的话不是危言耸听。
手机数字时代的传播,我们成年人也像未成年的孩子们一样对手机爱不释手。其实有时候想,纸质的阅读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手机具有毒瘾,读书也像中了毒,马尔克斯说,记得过的日子才是生话,想起生活的场景片断,加起来方是人生,尽享读书的时刻才是真正的生活。微风轻轻吹拂,好像带着问号从我们耳边掠过,你有阅读生活吗?请回归阅读生活来。
如何回到阅读本身来?往事如昨,原先当兵时两地分居,靠写信记日记提高不少写作技能,那时盼信写信读信是快乐的事,不知从何时起,写信写日记的少了,这是不是一种悲哀?那时的书信是一种很温暖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能经得起岁月的沉淀和思考。张老师讲到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的母亲茹志娟,在行军途中写日记搞创作,写下很多美妙的文字传世等,现在用微信,摄影等替代取代了文字的功能,是文字萎缩了吗?AI延长了我们的中枢神径。AI智能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一些人的本能发生褪变。现在很多作家不再用笔,甚至是用嘴说,采取口述直接转换成文字,像一把带洞的筛子,过滤掉一些珍贵的细节和情感。物质性阅读与精神性阅读、深层次阅读,还是有区别的,好的文字是咀嚼品味出来的。
试问一下读书人,你曾经反复读两遍的书有哪些?除了课本教科书之外,读过两遍以上的书可以看做经典之作,对于一些好的经典之作应该反复看,认真阅读,如《红楼梦》,可以放大。文字文学是高级的想象力符号。读文字性东西可以有想象的空间,因为文字的边界不确定,空间可以无限延伸。文学是更高级的享受,和轻音乐一样,听觉的想象、感受和享受是不一样的,相反,具象的想象力通过录像视频被定形了、被固定了,就这样了,没有想象力了。所以,雅文学也叫纯文学,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是不一样的。雅文学是在方寸之地经营出别人学不来的东西,雅文学的核心是诗和哲学。
文学的阵地是不是在流失?文化市场是不是在萎缩?其实,AI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只是把文字转换到网络文学和影视上去了,就像现在的轻性阅读多了、碎片式阅读多了,但印象里记下的东西却少了。怎么能回到阅读本身上去?去碎片化、娱乐化,让读书人真正恪守自已的精神高度,而不是世俗的、碎片的、冷冰冰没有情感的阅读写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