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毓秀红林写作营

课题反思

2021-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风糖_

01

今天,省教研室课题结项证书回来了,我们的证书也在其中,扫描、存档,发在课题组微信群里,大家一起高兴高兴。

也没忘了发到家里的三人小组得瑟一下,不出所料,小伙伴们实时送上掌声,挺好。

高兴之余认真看了一下课题鉴定意见,这是省级鉴定有学习价值。

共两段话,关键在第二段话,只一句,很短:“经专家组评审鉴定认为该课题圆满完成,研究任务统一结项。

只要同意结项就OK了!

今年省教研室去掉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用圆满完成、较好完成、基本完成,来表述这个意思。

按照以往惯例,如果评为优秀等级,大概率申报成果时会被评为成果一等奖,今年要怎么评还不知道。申报时需再完善,现在还不操心。

再来看第一段,有两句话。

与我们平时写的鉴定意见相比简短多了,我们总要先写出课题名称,主要内容,概括成果及推广意义。接下来才是提意见,找不足,定调子,洋洋洒洒一大张纸。

每次写的脑袋晕,要反复看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书,很多情况下还要替人理思路,找结论,提成果,说多了都是泪。

02

来看这份高度概括的鉴定意见:

一、课题研究立足实际,选题实用,通过大量实践探索,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形成果丰富。
二、研究方法得当、过程规范,研究。过程有,计划有实施有反思有总结,成效显著。

再来看最关键的建议部分,也就是要指出课题研究存在的缺陷了。

1 .  课材料整理上要做到更加精细有序,突出重点;

2 . 思路要更加清晰,模式概括得当;

3 .  要积极撰写发表高层次的研究论文。

非常中肯的评价!

不愧是省级专家,当初材料整理时只是理出几个大类,然后每类里按时间顺序放入内容,没有取舍,没有精简,反正东西多。

这样就显出没有重点,有些东西合在一个文档中叙述一下就行了,没必要一一展示。

再一个是研究思路和模式概括,这是每个写结题报告人的噩梦。

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是三个人写。开题报告好一点,后期研究有变数再调整,中期报告写的很详细,完全等同结题来写了轮廓,但事实证明有的地方理想化了,无法实现,结题时就要调整,这样变来变去,思路就很怪异。

【调研分析——确立实验校——学习培训——实践(包括听课、教研、问题收集、制定解决方案)——再实践——展示成果报告会——阶段总结——成果小范围推广——实践优化——最终成果】

最后再写课题研究成果时,很伤脑筋。

成果分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两部分组成。

总不能光说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研究能力增强,在什么什么活动中获得了什么什么成果。

学生综合素养有了较高提升,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在什么活动中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这些都是实效,但是让别人有借鉴意义、可推广的,除了研究过程本身还有一些理论上的概念、模式和策略。

我们是关于专利课堂在薄弱学科实践应用的研究,新生事物,理论体系也不成熟,但总得给个模式吧。最后提炼再提炼也是给出了专递课堂应用的几个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略含糊,用了一个美术学科实例流程来说明,明显感觉有硬伤。

在结题报告最后也老实说出,教学策略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看来课题组鉴定专家也是体会到一线教师的水平有限和工作不易,放过了这个瑕疵。

其实后来交稿后才想到可以从课前教研,协作教学,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来提炼策略。

03

反思课题研究过程,想起上次讲座李正涛教授所说,在做研究的时候,相关书籍读的太少,相关研究成果见的太少,不是以理论方式表达经验,总在以经验方式表达经验,无法提炼概念,不敢提出概念,空有实践而没有高水平论文。

这也说明,研究人员思维品质不高,清晰度、提炼度、开阔度、精细度、创新度和生长度等方面均需发展提升。

确实平时的工作中经验分享居多,实操居多,例子、故事更易广泛流传,很多老师都喜欢接地气的讲座,名曰贴地修行。无形中少了二次反思,而“理论兴趣”,“理论能力”的缺失,导致无法将碎片化的感想和经验加以抽象提炼,难以实现由“匠”到“师”的蜕变。

作为“师”者,既要贴近修行,也能云端起舞。

今后要耐下性子,读一些国家级课题阶段性成果,用蚂蚁之眼细细观摩,如何确定切入点,从哪里找的角度,以及框架的搭建,概念的界定,效果的分析,图表的设计是怎样得出来的。

项目研究不易,但这个过程会推动人进入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解决以往堆积的问题,促进科学施教提升质量,深入的校本研究也是提升个人思维品质的绝佳途径。

希望有机会能与一些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开开眼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