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梦魇下孤芳自赏的女子

文/有你的天空梦湛蓝
在有限的时间里放恣自己的生命,抓住此刻可以抓住的一切,是张爱玲最深切的生命感怀。只有理解了这个,我们才能够理解张爱玲对于物质的爱悦,对于自我才华的肯定,对于成名的迫切需要,对于奇装异服的追求,甚至对于爱情的投入与沉溺。
01 双重家园的失落
一是指张爱玲失落于自己的家庭,二是指她与其家族所代表的士大夫文化失落于时代。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一座豪宅,在当时,这是多少人羡慕,而又触不可及的“贵族生活”。但是,生活又总是不公平的对待着每个人,她生下来便是“最后的贵族”,曾经的繁华与显赫的地位已然逝去,家境逐渐衰落。
家族所处的时代对她已经形成了一种威胁,然而正常的家庭亲情和温暖在她幼年时期就未曾拥有过。由于父母关系不善,母亲在她四岁时出国留洋,从此她便失去了母爱,母亲在她心目中是生疏的。十岁那年,父母离婚,给她造成了永久的心灵创伤。十六岁时,她因反抗被父亲关禁闭,随后就逃出了家门。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亲就是他的全世界,而父亲就是他的一片天。但是张爱玲却在年幼时失去她头顶的那片天以及整个世界。换个角度看,张爱玲等于被父母抛弃了,这使得幼年时代的心灵创伤进一步加剧。
在未逃出父亲家之前,她母亲曾秘密传话给她,“你仔细想一想。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也没有,你要吃得了这个苦,没有反悔的”。这种淡漠的情感使张爱玲“痛苦许久”,也是在作出“理性”的选择之后才投奔了母亲。但是在母亲那里,她感受到的依然是难堪和委屈。
由于她的母亲奉行西方化的价值标准与原则,长于理性,疏于感情,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对于从小生活在中国的张爱玲来说,投奔母亲来到西方之后,适应坏境是她不可避免的。
随后,她被母亲要求在两年内学习“适应坏境”,学做“淑女”,练习走路姿势,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还要锻炼日常生活能力,如“煮饭,用肥皂粉洗衣服”等。
在这一系列刻板的规范下,她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在父亲家孤独惯了,骤然想学做人,而且是在窘境中做“淑女”,感到非常困难。以至于母亲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处处受痛苦”。
这就是所谓的不能“适应环境”的痛苦。除了张爱玲自己之外,谁又能体会到这种无人懂得的无奈和崩溃呢?所以,之后在她的小说中对人性的弱点总有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体谅、无奈与悲悯。
母亲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尽显其中的不耐烦和失望,给张爱玲带来了深刻的伤害。让张爱玲童年经验里的“自卑感”更加强化,性格趋于内向、敏感,甚至走向自我封闭,只有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下,她才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02 人格心理的影响
十六年了。
在华生活的十六年,张爱玲遭遇了家族的日渐衰败,父母关系的破裂,母爱的丧失,父亲的漠不关心与禁闭,等等。
童年,在每个孩子的印象里都应该是最美好的时光,有父母的陪伴与教导,爷爷奶奶的关心和宠爱,兄弟姐妹间的嬉笑与打闹……在最美的年华,本该有着最好的生活。
可是,有的时候,命运就是如此的难缠,非得折磨的我们看不清生活本来的面貌,认不清自己脚下的路,甚至连那点对生活仅存下来的希望也一点一点的被摧毁,飘散在风里,随风而逝。
年少时期的张爱玲不就是过着如此苦若不堪的生活吗?
父母对她造成的心灵创伤,必然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但是,她只能压抑这种情绪,依赖父母生存下去,因为只有活下去一切才有可能。
然而,幼年生活中的“缺乏性经验”,严重影响了张爱玲人格心理的正常发展。自卑感、孤立无助感常常纠缠着她,使她觉得眼前的生活像极了黑色的无底洞,正在吞噬着她孩子般的纯真与善良,以及对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不自觉地左右了张爱玲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态度和方式,导致生活圈子的封闭性和狭窄性,形成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怀疑、否定乃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
03 “苍凉”的主题
“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是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题材。
她处在乱世之中,曾经亲历过家族的兴亡,这一切必然伴随着梦魇般的体验。随后,她又经历了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战乱频繁,浓重的战争阴影笼罩着人们,个人在环境面前显得渺小无能。
由于这种亲身的体验,使她感觉到了人世苍凉,人间无爱,个人的存亡在动荡的时代中摇摇欲坠。
尤其在“物化”的都市中,机械文明和商业文明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现代都市被物所包围,并且以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为特征。正是因为新机器的出现,机械化的生产淘汰了大批量的手工业者,并且以飞快地速度碾压着他们以手工谋生的“天真的”想法和对“新时代”的希望。
因此,她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她感受到了时间对人的无情压力。在她的小说中,每个出场的人物身上都带有一种传统的浓重的旧社会气息,每个人的神情中都表现出沧桑的被生活所压迫的无奈与愤怒。
可以说,人与时代这种命定的结构关系,是她前后期小说的基本叙述模式。
但是,张爱玲小说的主旨并非是要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更谈不上对世界的“改造”。她只是要在迷茫的社会背景下,展示精神的“不安”、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从而表达出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这一潜在主题。
在随后的写作生涯中,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写作手法细致地描绘着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们的人生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