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乡土故事

春日花开

2017-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紫云庵书生
春日花开

(一)

      在印尼旅行时,认识了Sally和她的妈妈。

      在见到她妈妈真人前,我已听说了关于Sally妈妈的爱情故事:

        在七十年代的雅加达,Sally的外公是个小有资产的成功商人,拥有一家生意兴隆的商铺,家里有四个年轻漂亮的女儿。他是个一个精明的商人,当然懂得合理恰当地运用所有资源,他把女儿们安排在店里工作,一方面招揽顾客,一方面吸引佳婿,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个女儿中,有的活泼爱说,有的腼腆害羞,各有特色,四个年轻人替家里的商铺增色不少,不止吸引了很多客人的光顾,也引得整条街上其他商铺的年轻人往店里跑。年轻姑娘即使不是天质国色,也自有足以打动人的青春娇俏,更何况,这家的姑娘不止年轻美貌,还是店老板的千金呢,坐拥美人和财富的机会哪个愿意错过?

      眼看着Sally外公的策略要成功了,可惜,那个看起来最胆小听话的二姑娘——Sally妈妈却翻墙了。

        Sally妈妈看中了对街给人打工的穷小子——Sally爸爸,小伙子比Sally妈妈还要腼腆老实,但是谁能抵御得了美人的垂青呢?因此,很快故事就有结局了,Sally爸爸抱得了美人归,两人快快乐乐结婚了。

        Sally外公很恼怒,他没法阻止女儿嫁给他看不中的人,但作为惩罚,对于这个不听话的女儿,他除了给予一份体面的嫁妆外,把她踢出了分享他财富的名单,取消了她的继承权。

        虽然有失中国人的慈父心肠,但其实也算公平。

      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想起了我小姨——老杨同志最小的妹妹,一个性烈如火的女子。

        那大概是八十年代,我记得我有参与大人们的集体相亲——相未来小姨父,再加上后来陆陆续续的听说,大概能说全了这件事的始末。

      老杨家是那年代极具时代意义的典型农户人家,老夫妻俩人同心同力,在四十年代~六十年代之间先后生下并成活了七个孩子,五女二男,其间大部分的孩子都经历了大饥荒、大锅饭、领工分等记忆深刻的时候,一家子是根正苗红的赤贫阶级。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们的想法真不是现在的人所能理解的,老杨同志在说起过去时,极为骄傲自己比老何同志出身好,得意于自己参加集体劳动能拿到不输于男人的工分——当时农村集体物质是按每个人的劳动来记分数分配的,而对于她当时忍饥挨饿、小小年纪就要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些事,却都是极为简单的一言带过,并不愿多提。

        面对老杨同志说他“出身差”,老何同志会立马反唇相讥“是,你家成分最好,几姐妹都小的跟老鼠窠一样。”这是指他第一次去老杨家相亲时看到的场面,五朵金花至今仍保持着同步调的一米五矮个,如果再算上缺衣少食年代普遍的苗条身材的话,可以想象五姐妹当初会是个什么模样,不怪老何同志印象深刻至此。

        小姨当时是几姐妹里最好看,个子都稍微比前面的姐姐们高那么二三厘米,左右两条麻花短辫,圆脸上有些小雀斑,说话快动作快,整个人跟过年的鞭炮一样——响脆。

        我一直怀疑当时她是被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在矮子里拔尖挑了小姨父远嫁的。当时农村嫁娶,都跟清仓大甩卖一样,必须从老大到老小,逐个抛售。所以,在前面四个姐姐已嫁,下面二个弟弟急着成家的情况下,她不得不尽快嫁人。农村可没有女儿可分家产的说法,那是需要尽快泼出去的一盆水,可以引渠倒灌,不接受分流泄池。

        当时肯定还有别的候选人,但是长辈们和前辈们以过来人的经验说服了小姨,选择了在“工厂上班每月领工资”而且还“没有婆婆自己当家作主”的小姨夫,在当时的农村人概念中,每个月能领一份旱涝保收的固定工资,还不用日晒雨淋上山下地的辛苦,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改变人生轨迹了。而没有婆婆这条,所有当过人家媳妇的人大概都能心领神会,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多有诱惑力。

        所以,以上二个有利条件,它们的吸引力足以弥补因结婚对象“个子矮”“长相丑”“个性木讷”所带来的不快,因为众人都说这些缺点“又不能吃又不能穿”,没什么要紧的。

        唯一让众亲友觉得犹豫的是小姨父家有点偏远,交通不便,是被称之为“山里”的村镇,即使开着拖拉机都要跑上几个小时才能到,这在自行车还算个“大件”的时代里,那可真算够远的了,至少平时想走个亲戚顺便探望一番是不太可能了。但是,无论如何都得出嫁。

        很快,小姨在众人的祝福中,出嫁了。

(二)

        Sally同我说,小时候家里全靠Sally爸爸打工赚钱养家,妈妈不工作,她和弟弟两人还要念书上学,多亏了母亲的姐妹们不时给予帮助和补贴,他们一家才能过着不富裕但健康平安的幸福小日子。她的阿姨们都嫁给了门当户对的人,都过着较一般人富裕的生活;她外公也言出必行,真的没有分半毛遗产给Sally妈妈。

        而她最终长成了一个努力勤力又乐观的职场白领,最让我羡慕的是她会说印尼话,也会说英语,还懂些中文,个子瘦小却开辆越野那样大容量的车子,看她开车架式和打电话语气完全是女强人模样,和她妈妈完全不是同一风格。

        Sally妈妈已经六十多岁了,岁月带走了她曾经拥有的青春美貌,却保留了她天真的少女神态。讲话轻声细语,举手投足尤带几分少女的拘谨和稚气,同其他经历几十年风霜已经成为滚刀肉的阿姨们相比,真是让人觉得极为神奇的一件事,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Sally妈妈比她年轻的女儿还要好看。

        而我小姨未近六十岁,但外貌的苍老已超越了她的年龄。然而作为她付出的回报,她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事业,因此她的腰杆挺得更直,讲话一如年轻时的轻快响亮。

        九十年代生意浪潮席卷乡村时,她带着丈夫,放下幼子,和同村亲友一同外出经商了。

      做生意这件事,听起来风光,做起来辛酸。长年在外地做生意的人,虽然七七八八都赚到了些钱,每年回来时都是衣履光鲜,但是在外面的那一整年里,有可能过着像讨饭一样辛苦奔波又节省的日子。

        每个出门做小生意的人,都是“一个硬币、一张小钞,一张小钞、一个硬币”这样点滴积累起来的,刚开始无一例外都是负债进货买设备,亲自押夜车跑远路,床板就架在货物堆上,炊具搭在仓库门口或者角落,吃饭很准时但极简便,快速扒拉完几口就又开始干活卖货。这些,几乎是每一个小买卖人的生活常态。

        小姨俩口子在做生意时,刚开始和普通家庭一样,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但是慢慢发现行不通,小姨夫内向不会说话——卖不了货,胆小不敢出远门——买不了原料,生意越来越差,最后迫不得已,小姨一咬牙捋起袖子自己上了。

        她有次得意的说起她第一次出门去外省买原料,买好货后,押着几辆大货车连夜从外省赶回他们落脚做生意的某个西南小城。她笑着说当时货有多少,路有多远,天有多黑,司机有多么不听话,但最终她还是平平安安押着几车货回来了。语气中很是为自己骄傲,也有那么点后怕,大概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一个女人家第一次就办成了这么一件大事。

        唯一听她谈起过的正经八百的买卖故事就这么一件,其他在她心里排得上号的事件,大概就是年底收帐了,但那也是心里有谱的恐慌。突破她自我极限的,大概还是那第一次“押镖”事件吧。

        这么多年下来,小姨家就成了“女主外男主内”的模式,这时候小姨夫的缺点就显出好来了,他真是个脾气超好的人,针刺刀砍都戳不出半点火气,最多自己生点小闷气,最重要的是他听话,小姨在家里几乎就是一言堂,举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说了算。

        人的性格有可能天生,但人的脾气肯定是后天慢慢养成。

        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生意也算稳定,每年营利有多有少,但已不用自己辛苦劳动了,过上了掌柜的生活,实属不易啊。

(三)

        Sally妈妈背着女儿悄悄跟我们说,她正和邻居撮合各自的女儿和儿子,女儿有点意思那个小子却榆木不开窍,急死她们俩个当妈的了。

        她眨眨眼捂着嘴小声说,别看她这样(估计说自己胆子小),追小伙子可很是有几招的。

        我们听了会心的偷笑,估计就是追Sally爸爸那几招吧?假装买东西,借故搭话,送电影票约他看电影。我们跟Sally妈妈开玩笑,建议她用药放倒两人,假装即成事实再逼婚。

        Sally妈妈吓得瞪大眼,连连摆手。

        Sally进来看到我们一见她就鬼鬼祟祟的样子,立马逼问她妈在聊什么。

        俩人角色可完全倒个了呀,Sally妈对着女儿倒像女儿对上严厉的妈,老实交待在讨论她和隔壁宅男的可能性。

        Sally听了,大大方方跟我们说起这个男生,她只是顺应长辈好意,也觉得可以交往试试,根本没到非君不嫁的程度。

        看样子是Sally妈妈和邻居一头热了,她是那么希望女儿能像自己一样找到相爱的人结婚,可她不知道,正因为她的幸福榜样,女儿对婚姻充满期待,结婚对象也非“爱”不可。

        这是一对多么风趣又互相深爱的母女啊!

        小姨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弟,经历了一个留守儿童常见的普通人生。

        逃学淘气的童年,打架留级的少年,混日子泡网吧的青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包容的妻子,成家生女,迎来了人生中踏实稳定的中年。

        小姨她们出外做生意的时候,舍不得把宝贝儿子带出去一起受苦,这是出发前就能预料的:卧无床,睡无枕,三餐无荤腥。更何况,儿子正是上小学的年纪,户藉捆绑着学藉,再考虑到教学质量的问题,最终把幼子托咐给了家中亲戚,俩夫妻一无所知的抱着希望和恐慌奔前程了。

        夫妻俩人在外拼命赚钱,独自留在家乡的儿子某些不良事迹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耳朵里,但忙于生意的俩人也无暇旁顾,除了打电话好言相劝恶声恐吓,多寄些钱拜托亲戚照顾管教,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留守儿童中,男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评,照理说表弟初中毕业就该早早成为社会人了,好在他有个能干有远见的妈。小姨对这个两地分居的宝贝儿子无从下手,心有内疚,也舍不得他吃苦,一心认定把宝贝儿子放在学校里是最安全妥当的。花钱让他进高中,花钱让他进大学,一直把这个超龄儿童拜托给学校,直至表弟胡子都长出来了,不得不从象牙塔的学校出来,进入社会这个残酷丛林。

        生理成熟心理尚未脱奶的孩子,怎么可能顺利承受社会的现实呢?早些年,听说他不停的换工作,这里干几个月,那里干几个月,赚的不够花的,全靠家里接济,后来还让家里给买了辆车,多半是为了泡妞耍酷。总之,少年的成长之路,没少让小姨夫妻俩担心,却完全束手无策,只能不停花钱买平安。

        最后,要感谢那时候的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多专业骗子,表弟网聊聊到了一个姑娘,一个在异地小城里当老师的姑娘,果然老师这一职业就是靠谱啊,小夫妻俩聊到瓜熟蒂落喜结姻缘,小姨也算松口气了,终于有另一个女人来分担儿子的后半生了。

        小夫妻俩也延续家中的传统——“女主外男主内”,小BABY生下来后,表弟负责照顾孩子,媳妇负责上班养家,啊,小姨负责给小家庭买房以及给小家庭积攒资本。

        小姨回乡过年时,经常抱着小孙女满足的感叹:我儿子现在看来也是个好孩子嘛,婚也结了,孩子也生了,多孝顺啊。

        这是一对多么坚强又相互投缘的母子呀!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