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每个UI设计师都应该了解的设计心理学原理

2018-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UIPark

张艺川,UIPark基础阶段主管、高级讲师、专业硕士。长期致力于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研究,对用户体验设计及视觉设计延伸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与独特理解和心得。热衷于深层艺术挖掘、UI相关课题研究。工作态度严谨认真,亲和力强。

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去了解产品的定位,把握用户的行为动机,深入挖掘每一个需求背后的目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心理学是绝不能忽视的。在懂了这些设计心理学之后,也许你会发现用户的每一次行为,都有着丰富的心理学现象在背后做支撑。今天这篇文章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个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著名设计心理学原理。

冯·雷斯托夫效应

冯·雷斯托夫效应告诉我们,某个元素看上去越是违反常理,反而会越引人注目、受到更多关注。Hedwig von Restorff在1933年检验了这个理论。她让实验对象观看一系列相似的物品。如果其中某个很特殊,比如说有聚光灯照射,那么相比其他物品,受试者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物品。

这条原则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应用到设计中。倘若你想要让某物变的引人注目,就要使它变的特殊起来,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色彩、尺寸、留白面积等等。

例如微博作为一款社交类产品,就是将标签栏中间发布微博的按钮通过颜色的差异化来吸引和引导用户。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这个金字塔形,用来表现一个人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人人都有需求,某层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另一层需求才会出现。

将其应用在设计中,一款好的产品,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应该解决人的需求,在开始一款产品时,要先想想目标客户的需求,处在金字塔的哪一层。你的设计如何激发他们向更高的一层迈进。

席克定律

席克定律关系到一个人需要多久来做出决定。当一个人面临的可选择性越多的时候,需要做出决定所耗费的时间就会越长。某些情况下,用户在做决定时耗费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其根本做不出任何决定。

当这个概念运用到设计中的时候,例如在做设计网站时,要保持导航栏尽可能简洁,只有少数几个选项,帮助用户迅速做出决定。

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一款社交软件《soul》在注册成功进入界面之初,会进行测试,对相同爱好人群进行分类,然后机器人帮助随机匹配,从很大程度上说减轻了用户选择和做决定的负担,极大的化解了用户在面对庞大的社交人群时匹配到相同兴趣爱好朋友的难度。

奥卡姆剃刀原理

奥卡姆剃刀原理告诉我们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最好的。尽管这与其说是设计原理,倒更像是一个“少即是多”的哲学概念。

刚入行的设计学生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呈现出来,设计结果往往非常复杂,里面有许多不必要的元素。但是,你却发现用户对这些设计并不买账。当然,这个概念和前面提到过的席克定律也有所关联。如果你尝试向产品或者网页中塞入过多内容,而摒弃最简单直观的方案,人们就会有过多的选择的机会。最后就会使用户眼花缭乱,放弃选择。

2秒法则

2秒法则,就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核心的重要信息,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用户等待的时间越短,用户体验就越良好,反之则会增加用户的焦虑情绪。例如,如果loading界面是一片空白,用户长时间得不到反馈,很有可能会选择卸载或直接退出。

例如美团外面在下拉刷新页面,就会加入一只骑电动车的小袋鼠动效,其目的也是增加用户体验,提升友好度,安抚用户的等待时间。

7±2法则

其实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人们每次只能处理大约5~9件事情,人们短时记忆范围大约7个单位。所以在设计产品导航时,导航栏目要控制在9个以内,栏目过多会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

例如微博点击加号按钮弹出的菜单一屏保持在8个图标,超出的则放置在第二屏。

古藤堡图表

古藤堡图表也叫做“对角线平衡和谐状态”。该理论提出,人们在浏览页面或布局的时候,视线流都趋向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眼动规律。所以左上角是用户视觉第一落点区,而右下角则是视觉最终落点区。

所以我们在电商类的平台上发现很多商品详情页都运用了古藤堡图表的原理在其中,通常在界面的左上角展示商品的图片、品名和价格,右下角则放置着购买按钮这一重要操作。右上和左下往往是一些不起购买决定因素的按钮,如客服、分享等链接。

设计心理学有不同的理论,作为设计师,心理学是不可忽视的点。把握这些人类大脑的原则,决定了人们对你的设计作何反应、如何相互作用。也希望诸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它们结合到实际运用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