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与心得

我和“窗边的小豆豆”(二)

2021-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或许被是被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吸引,最近我发现在简书里,总有陌生人给我的这篇文章点赞。正好,这个可爱的小豆豆,最近发生了一点变化,记录下来。

“窗边的小豆豆”依然很有性格,想不听课的时候就不听课。比如有时候你明显看到他很消沉,低着头明显然没有听课;有时候他会把手里的排球往墙上一垫一垫,因为发出了响声影响了课堂,所以我会用眼神制止他;他还会有很多其它的小动作,因为上课时大家都在听课,所以周围的同学都不会理他,这让他多少有点索然无味。

我内心非常渴望他什么时候能够有所转变,一堂课他肯定有能听进去的内容,但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对他来说是没有用。

昨天我调动学生们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课堂中同学们的表现精彩纷呈,异常活跃。也许是这堂课真的吸引了他,我又开始能够听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许他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被带入到了课堂,被卷进了这场知识的盛宴。总之,他的这一点点的变化让我不胜欣喜。

于是,我又在反思,是不是学生没有投入地听课,并不全是他的原因,是老师的课堂没有吸引他。如果我的课堂足够吸引学生,那这些“窗边的小豆豆”是不是就可以回归到正常的听课状态中来呢?我可以给自己的课堂找一个理由,就是数学课原本就是枯燥无味的呀,想要寻找那么多的兴趣点并不容易。这样的想法可能在很多老师的内心深处是扎了根的。数学原本就是讲讲讲、做做做,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痛苦挣扎,老师在重复讲解中摸爬滚打。

有的老师因为反复强化的次数多,所以教学成绩会很高、很突出。但是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下来,我发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反复强化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发展更有利。在初一到初三这些年级,反复强化带来的成绩的优秀表现很突出,但是进入到初四尤其是升学的时候,一部分孩子能力上的不足就显现出来,还有一些孩子的潜力却展现出来,他们通常被老师们称为“黑马”。中考和高考毕竟是人才选拔的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体现在数学这一学科。

可以说这些年来,教学中我比较喜欢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自己在课堂中是不经意间这样做了,但是具体做了什么,应该怎样去操作,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认识。今后我要注意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运用到的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应该就是我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感谢“窗边的小豆豆”,给我反思自己课堂的机会。也感谢每天在坚持的日更写作。每天的写作,的确激发了自己的思考: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备课,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点点滴滴,有时也会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听、所悟。正像明霞老师所说,一旦踏上读写思研行的道路,自己就会不断地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