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扼杀想象力的原凶,还是背锅侠?

2018-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Book不说
教育,扼杀想象力的原凶,还是背锅侠?

暑期将至,很多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筹划长假安排,身边的不少朋友也是如此,大多行程满满,丰富多彩。感慨之余,不禁想起前几日朋友圈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

文章出自国内某顶尖大学教授,首先肯定了中国的基础教育,认为学生“均值”(平均水平)较高。然后指出问题,中国学生成材率低,并和输出很多商界、学界大牛的印度对比,最后归咎于中国的教育扼杀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导致中国“千人易得,一材难求”

 不是教授,不从事教育,也想聊聊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说到中国教育,不能不考虑中国的现实社会背景,脱离这个背景,得出的结论都难免偏颇(其它行业亦然)。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稳定、系统的教育参考样本,体现在时间轴上也不过三四十年。就是这段时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把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巨变放在同一时空坐标内,综合思考,才会更公平。

教育,扼杀想象力的原凶,还是背锅侠?

不能免俗,还是要从改革开放说起(新中国影响深远的转折点)。改开以来,中国社会各层面,用30年走完了国外上百年走的路,脚步何其匆忙,无需解释,看看身边、街边的人就可以知道。在这个充分竞争,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作为其中个体的第一要务,不是冲在最前面,而是跟上节奏不掉队,这样风险最小,最符合产出回报导向,也符合市场资源配置优化规律。而所谓跟上节奏,其实无异于进入一条绵延的流水线,环环相扣,一个“工位”挨着一个“工位”运转。当中最大的弊端,在于极难有时间和空间让其中的个体变得杰出,更多的是让个体越来越趋同于前后“工位”的水准,否则难于兼容于这个运转体系。个人均值趋同是流水线平滑、经济、高效运行的客观要求

仔细想想,不管校内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经常听到学生们被叮嘱要“多思考”、“多观察”、“敢发问”,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善,学校和家庭各种软硬件也跟着飞速提升,仪器设备、社会体验、自然探索等软硬件条件的具备,对学生形成开放式思维,激发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带来越来越多的助益。即使有些学校或家长给孩子校内外课业压力较大,但也极少听说哪个学校,哪个家长不鼓励孩子有想象力,有好奇心。

孩子们好奇心、想象力的缺失纯粹是教育之过吗?也不尽然,教育可能只是个“背锅侠”。想象力之花是否可以遍地盛开,更多的还是和整体社会环境有关。大的社会氛围,是不是可以给人想象、好奇、甚至发呆、出神、胡思乱想的时间和空间?显然和快节奏,又充满竞争的中国社会现实相悖。当下社会谈的最多的是业务、模式、房子,累成狗后再来点速食娱乐。想象和好奇其实更靠近哲学,恰恰近年中国社会最缺的就是哲学和思考。大家离诗和远方太远,离眼前的苟且太近。

说说文章中提到的印度,为啥可以出现作者眼中所谓的“杰出”?除了和中国一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外,印度的社会节奏相对中国从容许多,这跟印度的宗教信仰,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印度社会的某些方面,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有时会让人觉得费解,甚至不可思议,但这些却实实在在给人们思考、想象提供了宽松的外在环境,印度特色的冥想者、苦行者、修行者甚至瑜伽(可以数小时不动)都是很好的明证。

 此外,印度相较中国,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即全面的社会流水线系统,没法吸纳大量民众,同步参与社会共振,这也是相比中国从容的客观原因。

 所谓印度人成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便利的人才欧美输出通道。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英语为官方语言,亲近欧美的路径通畅。文章中教授举例的所谓印度商界、学界杰出人物,细究起来都和这个欧美人才输出通道有关。所谓南橘北枳,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印度,可能最终会成为冥想者或泯然于程序员队伍。如果来中国,则可能成为中产码农或者在景区生意火爆的飞饼业者。


欧美的土壤何以盛产人才?想想近代以来欧美的发展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欧美都是先驱,早早地解放了生产力,近半个世纪以来,欧美又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实现了大量低端业务外包,含金量低的生产、制造等流水线行业大量输出转移,进一步大大降低了欧美人被绑在流水线重复无意义时间的可能,释放了更多个性化时间,为他们的好奇、想象创造了外部可能。

 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著名的“耐克”鞋,美国耐克公司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和销售,生产则分散在世界40多家工厂完成。 想想看,100个人思考设计,和100个人在重复流水线劳作,哪个更有意义,哪个更利于创新创造?

中国学生不缺想象、好奇的慧根,中国的教育也并没有扼杀想象、好奇的种子,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缺少让这个“根”,这个“种子”茁壮成长的土壤。催熟一切,似乎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巨大惯性的客观要求。要么熟,要么无,没有时间可以等,可以“浪费“,就像麦当劳汉堡里的鸡肉,是选择速成鸡的鸡肉,还是选择没有汉堡可吃?这是一个问题。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勤劳聪明,如果能更从容自在些,好奇、想象力、杰出都会应运而生。但从容的前提是拥有,当拥有了吃饱穿暖的能力,拥有了衣食无忧的底气,拥有了安稳无虞的保障,相信快速的节奏自然会慢下来,人和思想自然会从容起来。

很明显,当前社会仍处在超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人们大都在紧张地各司其职,亦步亦趋的参与社会共振,不容有闪失,不敢有差错。这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现在的快,是为了将来的慢,渴望我们可以早些优雅的慢下来,到时要为中国教育适当的平反,时也,势也,非独教育之过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