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心情随笔简友广场

谨防过度医疗,你有选择权

2024-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英歌h

文/英歌h

半年的观察、纠结并经多方求证后,我知道,自己的胆是保不住了。于是,决定忍痛割舍。

胆囊切除微创手术技术已相当成熟,属于非常小的手术,肚皮上打三两个洞而已,似乎是个医院、是个肝胆外科医生都能做。

但真的是打三两个洞那么简单的事儿吗?

兼听则明,在听取“过来人”的经验教训之谈并经自己的理性判断后,我作出了事后证明相当明智的选择——去省城医院。

再微也是创,再小也是手术嘛。对此,我做足功课。为不给工作繁忙的女儿添乱,我参照网友的建议列出住院用品清单,照单采备,箱子塞得满满的。

这天一早,背着双肩包、拖着拉杆箱,赴杭州住院去,心想,刚好趁住院这几天好好休整下。

下高铁,女婿接上我和王兄直奔医院。门诊、办入院手续、一站式术前检查……下午,我们又拖着拉杆箱回到杭州的家里。

接通知,第二天十二点半去医院报到。下午四点左右,全麻后苏醒的我被推进病房,胆——没了。

输液、吸氧、心电监测……行动不自如,这一夜确实挺难熬的。

天亮了,医生来了,送来入院诊断书和出院小结,说九、十点钟可以去办出院。连液都没再输,上午十点前,女婿拖着几乎未动的拉杆箱,接我回家了。我有点蒙,连住院部什么样都没看清楚,完全没找到住院感觉啊。

后来,在当地两家医院复诊、复查时,我曾问医生,胆囊切除微创手术在你们医院要住几天啊?他们回答几乎一致:正常情况,一周左右吧。

想想看,一周意味着什么?住宾馆么?只要一天不出院,你的身份就是病人,那种环境和氛围,不管你身体感觉如何,心理上一定会沉浸于病态的角色。每天输液、量血压、测体温,隔三岔五验个血、复个查,指不定又查出什么非正常情况,一周未必能确保出院。

想到那么多的液体在我血管里周而复始地流动,蓦地有点不寒而栗。

出院三天正值国庆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换药,伤口恢复很好,全家人一高兴去逛了一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吃了餐饭,又逛了“开市客”。一周后,坐高铁回自己的家了。彼时,选择在当地手术的另一个“我”仍躺在医院里。

明明观察一晚就可以出院,为何要住一周?术后确实出现过各种不适状况,那是需要时间恢复、适应的,而非输液和吃药。做手术,医疗技术水平是成功的关键,但绝不是唯一的选项。防止术后过度医疗,也很重要。所以,要慎重,用好自己的选择权,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会说“不”。

记得几年前,我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医生给我输的某种液体令我十分难受,忽冷忽热,我再三要求换药,没人听我的。我火了:再不换,我就拔了!后来,他们给我换了安宫牛黄丸。我才住院半月,出院前,医生又开单子让我做一次脑血管造影,我坚决拒绝了。他们要看的是清晰的图像,有考虑过频繁使用造影剂对病人的负作用么?

这方面也有个亲身经历的反面案例。王兄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还算成功,恢复得挺好,不痛不痒的。一天临近中午,一位老年男护工拿来医生开的X光复查单,推王兄去复查。当时,我们也有疑虑,磁共振都做过了,X光还有意义么?但没坚持。不知是不是因赶吃饭不耐烦,做检查的医生动作简单粗暴,一通扳来摆去,回病房不久,王兄术后的膝盖就肿了。

还是我曾多次写过的那句话,进了医院,要听医生的,但不能全听医生的。身体是自己的,在能自己做决定时,不能无条件把自己完全交付任何人,哪怕对方是专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