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5】由《爱心树》想到的
今天来说绘本《爱心树》。
你会问:孩子读绘本有啥用?
应该是不会,因为阅读的好处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尤其是你还能点开这篇文章。
那你会问:读一本绘本的方法重要吗?
这个答案可就不一定了。
读书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如何引导孩子思考,我认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引导自然是有目的的。孩子们现在都知道,我喜欢给他们讲故事,是因为我想从他们身上获得灵感。是的,我需要他们。
《爱心树》我讲过很多次,各种年龄各种场合。但是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舒月问我:为什么这个孩子越来越老,可是这棵树却没什么变化?
我太爱这个问题了。问题比知识重要,具体说是思考比知识重要。
因为爱使人不老;作者想要表达树被人遗忘;更能体现这个男孩索取无度还冷漠无情……这些都只是我自己想的,我并没有告诉她。我让她自己找答案。
她没有答案。但我希望她心中能永远有这个问题存在!她的思维导图里还有很特别的一个思考存在。那就是男孩子的愿望。这个男孩的愿望是大多数人的“正常愿望”,希望家庭幸福,希望生活变得更美好。但他为什么一生都不快乐?!
在阅读这本书时,你有过这样的思考?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书帛的思维导图里左边部分,能看到他已经理解了故事和生活的共同点。我们做某些事,就会有一些感受。做了就会开心。付出和收获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希望以后看到这张图,你能记得自己的思考。
雨欣的思维导图里,她记录男孩的感受:长大了就不快乐。可以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长大了就不快乐?是因为不爱了,还是因为想要的变多了?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追问自己的问题。
子钰的导图没有完全记录听故事时的感受。她是个很感性的姑娘,听故事时代入感很强,越听故事越靠近书本,然后不停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在画图时,她还只能在记录阶段。这是因为,她才刚开始学习,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可以一边记录,一边联系生活,拓展自己的收获。
课堂上孩子们还问了几个问题,比如:
“为什么那个男孩都老了,大树还是叫他孩子”
“在生活中,有人不爱我,我就不会爱他,但是故事里,别人不爱她还坚持”
“为什么那个男孩长大后的感受作者不写出来”
……
我觉得这些问题,每个深挖下去都有会大收获。关于人情人性,关于写作技巧。
我和家长们说,每一张导图都可以看成是孩子们读后感文章的写作框架。在听故事的时候孩子们表达出来的内容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文章的“中心”,那是议论文重要的论点,而举出来的例子就是论据。他们都还小,还不知道自己的厉害!
晚上,我和两个小朋友熄灯后的卧谈会。
我说:我今天给哥哥姐姐们讲《爱心树》了。
妹妹说:我知道,这个故事你给我们讲过。那棵树越来越短,那个男孩越来越大。
咦?这个对比我怎么没想到?
我会越来越老,越来越矮。孩子们越来越大,越来越什么呢?
我问自己:我想到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