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万象语文 语花社会热点

用审美的方式参与时代精神建构

2025-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我们的故事作品,选材一定要有现实意义。文艺作品,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在现实的框架下,表达出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心声,既要体现对时代的鼓与呼,更要充满正能量。作品要有思想性,这个思想性,不应是盲目地展示自以为与众不同的对当下社会的兆剔,更不应自得其乐的矫情。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透过表面现象,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牛的足音与鹤的心声。(兰溪文友红叶作品)

这段话强调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核心原则和社会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1. 现实意义与时代共鸣

选材要求:文艺作品需扎根现实,反映具有时代价值的主题。不能脱离社会背景空谈艺术,而应关注当下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问题。

功能定位:文艺不仅是个人表达,更是社会心声的传递。要通过作品回应时代关切("鼓与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2. 思想性的正确表达

批判的误区:反对为标新立异而批判社会,或沉溺于自我陶醉的"矫情"。思想性不等于简单揭露黑暗,而是需要建设性的视角。

价值导向:创作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作品中传递正向价值观(如正义、希望、人性光辉),引导观众思考而非单纯宣泄情绪。

3. 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深度观察:需超越表象,通过艺术手法揭示社会矛盾背后的深层逻辑,展现人文关怀。

积极立场:即使反映问题,也需隐含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体现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例如《我不是药神》既揭露医疗困境,也彰显人性温暖。

4. "正能量"的实质

并非回避矛盾,而是以辩证态度呈现现实:既承认困境,更强调抗争、成长或希望。如《觉醒年代》展现革命艰难,但核心是理想主义的光辉。

5. 与"文艺工具论"的区别

强调艺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避免口号式宣传,要求通过审美化的表达自然传递价值观。如《山海情》用细腻叙事展现扶贫历程,而非简单歌颂政策。

现实案例参考

《人世间》:通过普通工人家庭几十年变迁,折射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阵痛与温情,批判性镜头(如下岗潮)与人性善相互交织。

《流浪地球》:在科幻框架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中国对全球议题的思考。

这段话本质上是对"文艺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具体化,要求创作者在保持艺术个性的同时,具备社会责任感,用审美的方式参与时代精神建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