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读书,就是一场心灵的旅程

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我从来不敢称自己是个读书人。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人是脱俗的,是完全没有目性和功利性的。他们不仅喜欢读有所思有所想还要有所见地,甚至能够作出有别于作者的思考,形成独树一帜的著作。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事,虽然他并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有读书的习惯。读书学习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再忙每天也都会抽出时间看书,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也正因为他爱读书爱思考爱钻研,写起文章来也颇有深度和广度,工作起来也非常得心应手非常出色,让人十分敬佩。
也许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浸润,我以前的读书往往带有浓重的目的性,比如考级考证考录公务员,很多时侯是为完成任务而读书,真正单纯的因为好奇或喜欢读书的时侯不多。虽然能够考试考级成功,但是由于阅读面的狭窄、知识体系的不完备加上思考的不够深入,写文章或写材料只停留在表面,功力不无法深入,在写作的平台期停滞不行,自己也陷入郁闷之中。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去年开始,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我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读书计划。先从我的短板——历史知识开始补起。先后读了《人类简史》、《全球通史》、《中国通史》、《资治通鉴》等著作,甚至连高晓松的《鱼羊野史》也拿来读了读。原来混乱的历史脉络也清晰起来,一些不理解的历史事件终于弄了个明白,一些历史观点焕然一新起来。
读以色列作家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更有种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它没有单纯从历史的角度写人类的历史,而是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人文关怀的慈悲之心,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感悟,让人感同身受又意犹未尽。现在有时间还会翻来看看,再回味回味,咀嚼咀嚼,吸收吸收。也许从看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书海的世界还是很有趣的。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以前,带孩子逛书店,多在儿童书籍处徘徊。现在,历史类书籍我也多看上几眼,文学类的书籍我也翻一翻,心理学书籍也买回来一些,经济常识类的也努力去读一读。
原本读书是从弥补自己的短板开始,却发现了读书之乐,并且乐此不疲。比如,以前只看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留意过她的只言片语,现在关注她的代表作并买来一系列作品细细品读。她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这人生三书系列文风清新自然,读起来如沐春风,我深深被文章散发出来至纯至美的亲情打动,被伟大而细腻的母爱震撼,在有强烈的共鸣、深深启迪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外教育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不同。
慢慢领悟到,读书其实是在修心,好书正如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的东西是之所以是我们需要的,是因为有营养。特别是那些放上好食材的用慢火熬煮出来的香软可口营养丰富的鸡汤,喝起来对人的身心都是一种滋养。
现在案头放着一本《每天读一点英文——那些给我勇气的句子》,时时翻看给自己以力量的同时,也复习一下英文,很有裨益。当感觉迷失人生的方向时,就读读里面的《什么才重要》,什么重要呢?怎么衡量你有生之年的价值呢?重要的不是你成功了,而是你生命的意义。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你传授了什么。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后,别人会认为是个永远的损失。重要的是别人会记你多长时间,谁记着你,为什么记着你。
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不是偶然的,那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当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时,就读读《矛盾幸福感》。幸福是个人的一种感知,一种体验,出于人的天性,我们从有能力自由思考的那时刻,就开始对生活吹毛求疵。也就在那时,我们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失去了生命的活动,陷入幸福的矛盾中,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幸福在于我们活在乐观希望之中,因为我们只能活一次,除了好好活着,我们别无选择。
现在,我仍然不敢称自己为读书人。却在慢慢地静静地享受读书之乐。在阅读中,开始了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旅程。因为读书,我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因为读书,我的思路明晰许多;因为读书,我的心灵丰盈了许多;因为读书,我的人生美妙了许多。
所谓读书,就是一场心灵的美妙旅程,让我们一起从心出发~ * 感谢阅读。遇见即缘分,喜欢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