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的二月河,何以能写出清朝“帝王三部曲”?
二月河今天走了,留下煌煌“落霞三部曲”,孑然而逝,不禁让人叹息扼腕!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也是看了《康熙大帝》才认识了二月河的吧!二月河(1945年11月3日-2018年12月15日)本名凌解放,出生于山西昔阳,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据资料显示:他学历高中毕业,当过兵,因文学出众被部队领导看中,当了宣传干事,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处女作《英雄战士的故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学历只有高中程度的人如何能写出这么多好作品呢?缘何我们大学“作家班”里却出不了著名作家呢?有人说是苦难,有人说是兴趣,有人说……等等。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志向,也可以说成初心。这个志向和初心也可以解释成兴趣或爱好,有了志向你就可以向着这个目标奋进了。
当然不是有兴趣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那样就太简单了。你还得坚持学习,对,坚持学习。只有坚持学习才会不断成长——学习是无形的“学历”。
二月河虽然当初学历不高,但他因为对文学的热爱,迫使他不断阅读,不断学习;那么他的“无形学历”是很高的。
“嗜书如命”的二月河在部队时,晚上,别人都睡了,唯有他躲进被窝里,用手电筒的光看“毛著”;出早操时别人都出来了,只有他捧着书睡觉……。对文学的热爱,对学习阅读的坚持让他在部队,从战士到通讯员,到宣传干事,最后提干,这一切都和他对理想的坚持,对不断学习的坚持是密不可分的。
1978年,33岁的二月河转业回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当了一名干事,他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工作。每天在一片“小凌,提壶开水去”、“解放,去传达室把报纸取回来”的吆喊声中不停地忙前跑后,再就是值班听电话,品茶看报。这样“轻松”的环境里,二月河也没忘了他的“初中”——文学梦。他利用工作之余一心专研起“红学”来。
他乘着红学的方舟,游弋在清史的长河里。1980年,他将一篇颇为得意的发轫之作《史湘云是“禄蠹”吗?》从此二月河为大家熟知。让他名声大噪的得意之作还得是《康熙大帝》。
1982年10月,二月河去上海开“红学”研讨会,与会上一个老作家说:“康熙在位61年,诗文、音乐,样样精通,治国有功,却没有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二月河像收到刺激一样,腾的一下站起起来,掷地有声地说:“我来写!”
面对这文坛小兵,专家学者一笑而过。
没想到二月河说道做到,回去后着手做写《康熙大帝》的准备工作。
二月河开始了创作上的艰难沙漠之行,白天他带着无人照看的女儿上班,他不愿使自己原本年年获奖的分内工作干砸,所以拼命地干好本职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的29个平方米的斗室里,铺上满地报纸,蹲在上面汗流浃背地查资料。整理资料时,为了不使手臂沾稿纸,两臂上缠满了一圈干毛巾,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两三点。
经过两年多对康熙的反复考证,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笔记小说中寻幽发微,钩言稽沉,感觉体味风土人情、官场世态和时代风貌,二月河已是成竹在胸,他开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创作,冬寒夏暑,锲而不舍,每日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
提及二月河的创作艰辛,了解他的人都说,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二月河的“烟炙腕”,每当深夜困盹难忍时,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烟烧伤痕。他说写作不但是一种资源消耗、体力消耗,而且是极大的感情消耗。为了康熙立书成卷,他甘心消得人憔悴了。他为自己作了一番生动的描述,称自己创作是在大沙漠上作疲劳的精神旅行,面对外面世界五彩缤纷的诸多诱惑,自己要求自己,穿过沙漠,前边就是一片等着自己的绿洲。
二月河走进了绿洲,他靠自己的勤奋和对清史的谙熟,150万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举成名。这部鸿篇巨著,以史实为依托,囊括了康熙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40岁那年二月河这个笔名被他首次使用。此后他先后写了《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同《康熙大帝》一并成为“落霞三部曲”。
在这个只看成功不看努力的时代,我们往往忽视了别人的努力,看到的只是光鲜照人的一面;岂不知这是别人努力的结果;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再次缅怀二月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