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驱动力》有感
1982年,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教授特里萨.阿马布勒在研究孩子和成人的创造力时做了一项经典的实验研究,她随机从一所公立学校中选了一组女孩,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组织了一场“艺术晚会”,让这些女孩们来制作一幅拼贴画,不需要任何绘画技巧。她把这些女孩分为两组,一组是一开始就告诉这些孩子将评选最好的三幅拼接画并能获得奖励,而另一组她告诉她们结束时通过抽取名字来进行抽奖。特里萨.阿马布勒做这个实验的假设是创造艺术作品以获得外部奖励的女孩要比那些出于自身原因去创造的女孩有显著低的创造力。实验结果也证明:尽管这两组孩子拥有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时间和同样的奖励,后一组孩子制作拼接画纯粹是出于玩乐,创造力也较前一组要高。
看到这个经典实验下的结论,有所思考:如果不使用外部奖励,该如何去鼓励孩子的创造性呢? 按照我们的常识,外在的激励,比如加薪升职这样的切实利益更容易让人积极主动,难道这样的外在激励有副作用吗?是不是一定只有内在驱动力才能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呢?
带着这样几个问题,翻开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这本书,书中提到人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种,一种是生物性驱动力,比如饮食以止饿、饮水以解渴..第二种来自于外在动机,是指做出特定行为时环境会带来的奖励或惩罚,第三种是内在动机,我们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通过自己以及我们的世界做得更好的内在需求。好吧,看到了吧,按照马斯洛需求五层次,如果一个人的需求还处于生存期,吃了上顿没下顿,或者工作所获得的薪酬还不足以支撑他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当然他的驱动力只能停留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上,不然拿着农民工的工资,还操着中南海的心不是脑子有病吗? 所以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只有内在驱动才能激发积极主动性,要分清阶段和自己的需求。但是把金钱当做某种行为的外在激励时,人的确会慢慢失去对某项活动本身的内在兴趣,奖励就像提神的咖啡,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身体累了该困还是会困的,顶多就是多撑几个小时而已。
就像想让孩子好好阅读,为了让他坚持做这件事,作为父母与他约定如果你看一个小时书我给你买个好吃的或者好玩的,或许这个方法一时比较奏效,孩子因为诱惑屈服了而不是体会了做这件事本身带给他的乐趣,比如读书过程中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思考力、完全投入其中的专注换来的心流畅快感,这些事情本身的乐趣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愉悦感。
因为喜欢,这件事带来的愉悦感就变成了最大的奖励,这个奖励对孩子自身积极主动性的激励远大于物质或其他外在奖励。
所以外在奖励是有副作用的,这会让孩子犯错的错误几率提高,而且会把精力转移到外在奖励上,而不是事情本身。而且会形成思维模式:只有你给我奖励,我才会更努力。我的自我成就感都来自于外在的评价而非自身。这种跟随主义而不是自我驱动会让孩子产生思维惰性,从而变得没有责任感。所以让孩子去尝试比他能力稍高难度一点的事情,会让他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这个本身就是奖励,而作为父母要做的或许是站在他的高度陪伴他一起发现事情本身可以带给他的愉悦感。比如读书这件事,如果想要引发孩子的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你对这本书先感兴趣,然后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提到这本书是如何有趣,怎么吸引自己,我想孩子会因为想获得你的肯定或者想跟你更亲密更有话说,去了解你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爱自己。因为在他们年幼时,父母就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