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谈了个假恋爱 | 关于爱情的3个认知误区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心象PSY

文| 西西弗斯

本文为心象PSY原创

编辑| 普列

一段好的爱情,需要我们表达自己,而不是长期地抑制自己。一步步加深的了解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增强,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暴露,敞开心扉,彼此分享。

From 心小象

关于爱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对它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

在古希腊,痴恋一个人被认为是疯狂的,人们崇尚的是“柏拉图式恋爱”。而这种爱情其实指的是,两个男性之间不带性欲色彩的爱慕。

12世纪的欧洲,骑士把爱情作为一种崇高的追求,并孜孜以求地为贵妇人献身。而骑士通常未婚,女主角却是有夫之妇,这种爱情被称为“宫廷爱情”。

在中世纪,没人会指望浪漫的爱情和婚姻,甚至,对异性产生的强烈的性欲望也被视为“通往地狱的险恶之门,即使在夫妻之间也不能容忍”。

之后,人们开始认为充满激情的爱情也是值得拥有的,但这种爱情往往不会有好下场,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

到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多数地区,人们可以自由恋爱,选择与自己爱的人结婚,并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从这点上看,当代的爱情观似乎进步了许多,变得更加符合人性。

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为爱情所困呢?

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对于爱情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爱情,就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但事实上,不管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在对爱情的认知上,可能存在着以下三个误区。

1 误区一:执拗于寻找真命天子/天女

很多人对于爱情有着错误的期待,认为一段爱情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女(the right partner)。每个人都期望能够遇到对的另一半,然后一起共度余生,这的确很重要,但却错把重点放在了“寻找”上。

心理学家Carol Dweck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

她把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了两拨,并给他们布置了同等难度的任务,当第一拨参与者完成任务时就夸赞他们“哎呀,你好聪明哟”,第二拨参与者完成任务时就夸赞他们“哎哟,你真努力呀”,之后进行第二轮实验,给参与者布置了更难的任务。她发现,相比于第二拨参与者,第一拨参与者更容易选择放弃。

由此,Carol Dweck提出了两个概念: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和可塑心态(malleable mindset)。被夸赞“你真聪明”的人更倾向于持有固定心态,认为自己天赋和能力有限,完成不了任务;而被夸赞“你真努力”的人更倾向于持有可塑心态,认为自己再努力一把什么都不是事儿。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Tal Ben Shahar在Carol Dweck的基础上,相对应地提出了寻找心态(finding mindset)和培养心态(cultivating mindset)。

持有寻找心态和培养心态的人分别有以下特点:

持有寻找心态的人在爱情中遇到问题时会这么想:“估计本宝宝还没找对人吧,要不果断分了吧?”他们倾向于认为,双方之间出现矛盾,是因为没有找到对的人,他们会放弃解决问题,而寄希望于一次又一次的寻觅。

而持有培养心态的人,爱情出现了问题,则会表现出:虽然我们之间出了点小插曲,但我们在努力改善,解决问题(甚至会享受这一过程)。

虽然找到真命天子/天女很重要,在找到王子前也许要亲吻好多只青蛙,但其实培养一段爱情更重要。

为何很多人对爱情没有培养心态?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太精彩了,特别是一些玛丽苏之光环绕的片,最后的结局都是happy ending——他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对于电影来说是落幕了,但对于现实而言,真正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爱情在初期往往是顺利的,但热恋期过后,等生理上的兴奋慢慢消褪,我们才开始意识到伴侣并不完美。而这才是真爱形成的时候。

如何与你选择的人培养感情呢?

当然,这需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我们可以运用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来应对这种情况。

举个例子,有些新手爸爸在孩子出生后发现自己不像老婆一样爱意泛滥,相反,对孩子没什么感情,并为此感到很愧疚。

运用自我知觉理论,其实可以这么想:我想象我能够照顾孩子,那么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一定是很爱那个孩子的。继而,通过帮孩子换尿布、洗澡等方式参与到照顾孩子中,就会慢慢培养出和孩子的感情。

在爱情中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努力维持爱情,不主动在爱情中投入,那么你的自我知觉很有可能会告诉你:这段感情对我一定是不怎么重要了。

2 误区二:渴望被认可而不是被了解

我们都很喜欢被人认可的感觉,这意味着我们身上好的方面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但如果你总怀着想被人认可的意图,就会有意无意地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并陷入一种迷思:

别人喜欢的到底是真实的我,还是我塑造出的那个戴着面具的人?

这就像一些明星很喜欢给自己营造人设,收割点赞。但事实上,这种被认可本身就是一种假象,而且这种假象也不会维持太久,比如贾乃亮李小璐这对甜蜜夫妻最近的人设崩塌。

另外,追求被认可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逼迫自己走向完美主义。

心理学家David Schnarch认为,在健康的爱情中,应是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To be known rather than to be validated.)。

他说:“亲密就是让你自己被真正地了解,即使是你或你伴侣不喜欢的,也要被了解。但这并不代表坦露的都是缺点,有时也会是一直没发现的优点。如果你心存这样的意图(让伴侣认同和接受你),那么你坦露心声时必然有所保留,因为你只会说那些让你的伴侣认可的话。”

被了解是要表达自己,被认可则是要取悦别人。

一段好的爱情,需要我们表达自己,而不是长期地抑制自己。一步步加深的了解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增强,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暴露,敞开心扉,彼此分享。除了精彩的事,也包括一些让我们自己不太舒服的事:羞于提及的缺点、不为人知的事。

但和培养感情一样,表达自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长年累月,你才会坦露出来。如果你在前几次约会就选择和对方坦露,那可能会马上把人家给吓跑。

而且,自我暴露并不容易。

因为坦诚的话,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太舒服。表达自己风险更高:万一ta不喜欢这样的我,怎么办?

这还真没办法,但你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表达无法保证我们拥有一段好的爱情,不过,也没有其他任何事物可以保证我们拥有一段好的爱情。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表达,一味地抑制自己,失败却是肯定的。

另外,即使对方一开始不喜欢这样的你,但久而久之,你真诚的人格可能会吸引到对方。相比于喜欢胡乱画大饼的领导,我们更喜欢真诚的领导。只要我们足够坦诚,就更有可能被包容、接纳。

所以,好的爱情不是彼此认可,而是互相了解。

那么,你需要了解对方什么呢?在这里心小象列出几条供你参考:

ta喜欢吃什么

ta害怕什么

ta渴望什么

什么时候该给ta一些独处的空间

什么时候该和ta沟通

什么时候可以触碰ta

3 误区三:争吵很可怕,这意味着我们之间要玩完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这么形容一对恩爱多年的夫妻:他们几十年来从没有跟对方红过脸。

但实际上,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这可能是我们对于爱情的最大一个误区:好的爱情不应该有冲突,不应该有争吵。其实,好的爱情并没有标准的模式,有的人可以一辈子和和气气过日子,也有的人经常吵得惊天动地,但照样床头吵架床尾和。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发现,有的恋人/夫妻每10次积极互动中有一次争执,有的每3次积极互动中有一次争执,而平均的水平是5:1。基本上没有争执的爱情或争执多过积极互动的爱情,都较难维持下去。

也就是说,完全不吵不好,经常吵也不行。

而当冲突出现时,我们惯常的思维是:我们之间怎么了?我是不是不够爱ta了?ta是不是不够爱我了?

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思维,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这样想:这很正常,不用担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要怎么解决吧,从中我们还能学到些什么。

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意味着我们喜欢冲突。

没错,冲突有时很伤感情。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这就像我们的情绪会时而快乐,时而忧伤,我们的身体偶尔也会生病。

我们允许我们自己存在不足,同样地,我们也要允许我们的爱情存在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显示,好的冲突,是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而不是情感冲突(affective conflict)。认知冲突针对人的行为或思想、观念,并对这些提出质疑,而情感冲突注重于人本身。简单点说就是,在情感中,好的冲突,应该是对事不对人。

举个例子:

你这人太邋遢了吧,简直死性不改。(对人)

你上完厕所能不能冲一下?!(对事)

你和ta的爱情也走入了这些误区吗?对于爱情你还有哪些迷思?快留言告诉心小象吧~

参考文献:

罗兰·米勒, 丹尼尔·珀尔曼, 亲密关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41.

http://open.163.com/movie/2006/1/N/S/M6HV755O6_M6I442LNS.html.

图片来源:网络&《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

心象-提供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心理测试,倡导泛心理阅读新方式,我们旨在这物欲横流的纷乱社会,陪你看清你自己,找到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这里不仅为你提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解析这个世界的内在规律,也是为你排忧解难的“解忧杂货店”,倾听你内心声音的亲密伙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