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算科幻史上的一鸣惊人么?

中国一直想成为科技强国,勇敢拍出了科幻片,也是有一定底气的,成果也像模像样。
然而比起上个世纪的《超时空接触》、《2001太空漫游》,比起前几年的《星际穿越》和《降临》,在科幻界要立足,还是有一段距离。
对科技内涵的想象与诠释方面,诺兰拍《星际穿越》的时候请了科学家基普索恩做科学顾问,这位科学家感慨道,这群科幻片制作不比他们了解得少……那《流浪地球》的科学顾问是谁呢?刘慈欣么?
bug很多,安装发动机火石卡住了,就靠一个人在那儿对那样的庞然大物拳打脚踢?最后的启动配合全是手动操作,天降洪荒之力推推拉拉?中国式抗争,习惯了无武器的肉搏。
为了表现群体智慧,剧情少不了拖泥带水和冗余的细节。细节过分了,便没了干净利索。科学之路,需要继续努力,毕竟核心操作系统,所谓硬核的操作语言,还得用英文。
再说文化内核。太阳都快燃烧完了,还指望春节联欢晚会、新闻联播、红色文化、80后校服、应试教育的希望造句称霸世界文化丛林么?这把春秋孔孟、老庄哲学、魏晋文学、建安风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曲至于何地呢……几十亿年后的中国文化,应将传统视为瑰宝珍藏进博物馆,再加上突破我们想象力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盛宴作展馆,璀璨夺目,琳琅满目。
中途的那句台词“那时的人们都在追求一种叫钱的东西,没有想过太阳”,朴素而直白,像说给观众听的。朴素得最奢侈的一句真话。
作为生命的延续,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里,亲情是人类及所有有情生物的珍贵品质。这是生命哲学里绕不开的主题。西方世界的亲情是内敛而沉默的,互相尊重的,独立的;东方中国的亲情是拉扯的,复杂的,吵闹的,矛盾的,也更趋近于真实的人性。这次打破了大团圆童话,创造了以个人牺牲拯救人类命运的神话。亲情的表达是动人的。汤显祖说,“智极成圣,情极成佛”,佛比圣高明的。
另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是,这的确是属于中国人的原创。除了AI莫斯的叛变情节和《2001太空漫游》里的HAL9000有些雷同,全片的情节富极创意。
在西方国家,出现过三次科幻热潮。
20世纪60年代,通过有限的科技解释充满内涵的哲学思想,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耐人寻思,几百年都在解答而答不出。那时的美国人,正在追求消费、物质以及欲望。
20世纪90年代,一批依托精湛技术而特效制作完美的科幻片横空出世,《黑客帝国》1、2、3,《超时空接触》、《楚门的世界》、《终结者》等等,视觉盛宴与精神熏习同享。那是科幻片的茁壮成长期,并达到高潮。
进入21世纪,科幻小说、科幻片已成为茶余饭后的年轻人的谈资,如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的大屏幕主题之一,好莱坞定期产业化炮制。偶尔会在汪洋片海里诞生一两颗海上明珠,保持着稳定的上世纪水平发挥。
这个时候,中国终于有了一部拿得出手进入国际视野的科幻片,并表达了群体智慧的理念,比起美国式科幻的一家独大,更表达出人类学家费孝通的生前真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个大同精神,打满分。
中国人能拍科幻了,中国人还处在消费主义、物质至上时代。希望我们多看看其他族群的历史,尽量有一个少走弯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