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爱杀马特!谁?
可曾见过头发冲天、奇装异服的少年?当年被全网封杀、在现实生活中被围堵猛揍的杀马特,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纪录片《我爱杀马特》,专门讲述这群追风少年的悲惨命运。
中文意译:我们都是杀马特1、贫穷少年当上教父
10几年前当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一飞冲天时,有个辍学出来打工、年仅十几岁的乡村少年罗福兴,也正盘算着如何一鸣惊人。他像个机器人一样,天天在昏暗的厂房里工作,无趣且经常被老板克扣工资的他,也只能利用下班空闲时间,上上网寻找些许慰藉。
超女罗福兴不愿跟风《超女》只独爱周杰伦,一有机会上网就四处搜索周董的歌来听。他认为,这世上没有谁比周杰伦更前卫时尚的了。这天他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周杰伦的亮眼成绩时,搜到了在美国人物杂志颁布的“1995到2005年世界10大鬼才音乐人名单”上,周杰伦获得第10名。
第10名?!自己的超级偶像竟然只得了第10名!罗福兴愤怒地点开第一名玛丽莲·曼森的歌单,就这个动作,他的命运从此改变。
听了玛丽莲·曼森的歌后罗福兴十分惊讶,这位摇滚巨星的歌曲,颠覆了他对音乐世界的理解,玛丽莲·曼森的造型,更让这个贫穷少年五体投地。那几年炫舞游戏QQ空间里,有着大量的非主流家族活跃,但他们比起玛丽莲·曼森来说,造型都太保守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罗福兴立马搜索玛丽莲·曼森相关的的各种其他资料,了解到之前他所不知道的那些唬人词语——朋克、哥特风、雷鬼……以及摇滚明星的纹身。
玛丽莲·曼森真是醍醐灌顶,乡村少年觉得找到了精神可以依托的信仰,罗福兴赶紧掏出微薄的积蓄,参照他认为最炫的日本摇滚歌手石元贵雅的文身,在手臂上纹了“天上地下唯吾独尊”一行字。石元贵雅左臂上纹了个“俺”,他就纹了个“俺罗福兴”,并且还烫了一个十分夸张的红色发型,看起来像《龙珠》中的赛亚人,拍照后洋洋得意地发布在网上。这下可不得了,冲天红发一下引爆网络,瞬间吸引了一大票狂热的追随者,粉丝数量迅猛增加。
罗福兴十分兴奋,立即组建QQ群把粉丝都拉进来,为了有别于其他非主流家族,他决定给家族起个另类响亮的名字。网上百度“时尚”的英文得到一个单词smart,直译过来叫“司马特”,这名字太中国味太不拽了,罗福兴便将它改为“杀马特”。因为“杀马”二字的巅峰冲击力,“杀马特”迅速成为粉丝们傲娇的口头禅,谁加入杀马特群谁就是最酷最潮的,否则就是垃圾。
我个人觉得这新媒体的一大标题党魁首,非这位神奇少年莫属,关重点是当时他才10几岁,小小年纪便懂得“吸引眼球”的真谛。非常快,“杀马特”三个字像病毒般急速在网上流传开来,几年下来罗福兴拥有了绝对的影响力,一个接一个的杀马特群成立,粉丝遍布天下。鼎盛时期的杀马特青少年不下几十万,各大贴吧论坛里到处是他们的非主流打扮,各个乡镇和城市到处可见花里胡哨的发型,以至于让社会重新定义了“洗剪吹”的内涵。
我一直在想后来cosplay的雄起,是不是和杀马特有一定的关系。
但没多久,这位被封为杀马特教父的罗福兴,好日子到头了。突然间所有人都在攻击杀马特,只要杀马特在网络上露头就会被辱骂,走在街上会挨人揍,甚至有个抢劫团伙专挑杀马特下手。此时的杀马特如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教父罗福兴也只能引咎辞职。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拥有广大底层群众基础的群体,在短时间内消亡?是互联网的快速迭代,还是摇滚和文身的过时,没人知道,也不想知道。从来没人探索过,在奇形怪状的杀马特发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悲哀?
2、杀马特,我爱你
2013年,导演李一凡无意中看到杀马特照片,他十分兴奋,难道在中国市井中深藏着难能可贵的“朋克”?李一凡立刻踏上了寻找杀马特之旅,在拿到深圳双年展的赞助后,他决定拍一部纪录片,挖掘杀马特的前世今生。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位导演发现自己一开始就想错了,他上网申请加入杀马特QQ群,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因为群主发现李一凡没有和他们一样的发型,QQ空间也没有杀马特装备,怎么可能让他进入家族呢?
经历多次辗转覆辙后,李一凡联系上了杀马特教父罗福兴,通过罗福兴的引见他采访了60多个杀马特,终于拼凑出一幅完整的杀马特图景。原来这群青少年并非搞什么反叛对抗,他们都和罗福星一样,从小辍学文化水平极低,为了生计被迫进厂成了流水线上的机器……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常常受到周围人的欺负,孤立无援的他们选择成为了一名“杀马特”。因为杀马特的特异造型,能让他们在人群中备受吸睛,得到关注得到“认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存在感满满”。
从贫瘠的农村里出来,这些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的人被骗被欺负是正常的。在工厂里靠计件工资多干多得,为了多赚钱,他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因为年纪小,有关部门来检查,厂领导就会让他们躲起来。没有社会阅历和见识的乡村少年们,即使在工作中受伤,也不懂也不敢提要求,断指换工钱对他们来说也挺正常,被工头克扣工资,更是几乎人人都遇到过。这些少年,甚至不知道有劳工局、法院这样的机构能为他们讨回公道。他们走在街上被人嫌弃,到网吧也被别人要求坐得离自己远点,他们没有尊严、没有财富、没有任何保障。
忽然间,网络上出现罗福兴冲破天际的爆炸发型,犹如黑夜中燃起的蜡烛,让这些困宥少年们见到了人生的色彩,有了“原来我也可以这样缤纷”的念头,大量底层打工者纷纷效仿。这群红男绿女去到哪里,哪里的回头率就是百分百。有点钱时成群结队去溜冰场享受“速度与色彩”的激情,成为溜冰场的“王子”与“公主”,没钱时就精心打扮后拉帮结伙组队到街上“炸街”。原本唯唯诺诺的土孩子因为成了杀马特,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议论,他们获得了“社会地位”,整个人的性格都变了。
纪录片截图脱离常规的杀马特造型,给了敏感脆弱、不敢跟外人打交道的弱小群体强大的勇气和保护壳。平时委屈不敢说话的,变得敢对天对地骂出来,遇到心仪的女孩恐惧不敢吱声的,变得敢拽拽地搭讪,爆炸头男孩更容易追到女孩,刺猬头女孩也更容易得到异性表白。玩杀马特造型的女孩,瞧不上朴实无华的普通人,但遇到玩杀马特的男孩来追求,便志同道合,平时不敢奢望的“爱情”出现了。
亮丽的色彩和奇异的造型拍照发网上,将其他非主流群体的形象完全给打趴下,关注的境界完全颠倒,原本社会最底层的拉渣少年成了金凤凰,自信满满,这怎能让人不羡慕嫉妒恨呢?甚至一些城市里的反叛男孩女孩,以及家境不错的青葱少年也跟着整起了奇装异服,毕竟这样太容易得到关注太容易得到爱情,也太容易碾压之前看不上自己的人了。短短几年,有组织的杀马特人群就有几十万人,这还没算上那些没进组织的。
这真是个有分量的题材,一方面对这些孩子的遭遇感到震惊,另一方面李一凡也想拍出杀马特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工厂是不可能让人进厂拍的。李一凡找到罗福兴商量,这小子再次表现出其脑子好用的一面——“花钱,让杀马特自己拍”。
这个当年剪破牛仔裤,让破洞牛仔裤风靡整个社会的神奇少年,写下了一行广告绝句:
“不要押金,日赚千元不是梦”
罗福兴3、不要押金,日赚千元不是梦
这可是当时特别流行的诈骗短信内容,李一凡对罗福兴“土得掉渣”的策划不置可否。
但他很快就被打脸。这位导演收到大量杀马特的踊跃投稿,原来仅仅“不要押金”4个字,便足以戳中到每一个打工少年的心,他们哪一个不是进厂要交押金,这笔押金又哪一个不被小作坊老板以各种理由克扣掉的呢?
这些农村来的孩子,进入社会大学上的第一课,就是“被骗”——被老板骗,被中介所骗,被自己的亲戚介绍人骗。超长时间的工作,在有毒的环境中打工,在工作中失去了手指甚至性命,又有多少人能得到赔偿。“不要押金”对这些未成年孩子来说,就是天堂的承诺。
很快,大量真实还原杀马特少年工作场景的视频,被李一凡以每个20-70元的价格买下,编辑进了纪录片中。
纪录片截图杀马特讲述了他们的遭遇:在没有人性的工作环境下,没人会为他们设身处地的着想;请假要看工头的脸色;上班时上厕所要找领导批准,不批准就只能憋着,憋不住了,他们就只能随地小便,别说尊严了,工资都不可能每个月足额拿到;有憋屈,那就在贴完两万个标签后,从逼仄的工作空间里出来,到街上“炸街”寻求发泄,在外面可以大喊大叫叱骂不公。
单调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局限,让打工者感到异常孤独,工厂的高强度作业和严苛的管理制度,更让他们感觉到无望。灰暗的人生让他们变得愈发的悲观厌世,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靠抽烟喝酒买醉,最后有些人受不了患上了抑郁,还有些人干脆上网百度怎么“安乐死”。
在这种窒息的生存环境和扭曲的心理状态下,杀马特的出现拯救了他们,怪异造型成了他们的心灵解药和发泄窗口。这些10几岁的打工者跟所有身处青春期的少年一样,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渴望得到安全感。在现实与需求的强大反差下,他们的孤独渴望变得更沉甸甸了,唯一的娱乐就是上网玩手机,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同类相互慰藉。他们开始跟风和追随杀马特,以杀马特的装备来装点生活,借助杀马特大胆夸张的装扮,起到保护自己和震慑他人的作用。
纪录片截图他们自觉颇有古惑仔的派头,古惑仔是不好惹的,总之,头发越冲天越夸张、外形看起来越酷越彪悍就越有安全感,更何况杀马特家族会团结一致,就像真正的家人那样帮助弱小者。厂里的打工女孩聚集在一起学跳舞,学抽烟喝酒,原本一直被长辈忽视的她们成为杀马特之后,反而备受关注。有人关心地提醒他们不要学坏孩子,她们还为此感动以身相许。有些玩得过头的,直接辞工加入了各个杀马特家族——葬爱家族、残血家族、红人馆家族等等。
家族里有现实中没有的情感寄托,每个人都找到无话不谈的亲人,一旦谁有了麻烦,家族里面的人都愿意出来帮忙。在QQ群里说一句找不到工作,就会有人给你介绍工作,说自己实在饿得不行,便会有人给你送来馒头或者方便面。甚至,天南地北的杀马特还搞线下群聚,有人为了参加聚会,两天不吃不喝也要买一张火车票。尽管火车上人们用看神经病的眼光看着他们的发型,但杀马特对发型的钟爱,是别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网络图成为杀马特后去工厂找工作,保安会拦住他们要求他们剪掉头发,是个正常人再来应聘。找不到工作的杀马特依然乐此不疲,杀马特已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在生存与特立独行之间,他们宁愿放弃前者,选择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杀马特。没钱时讨来几个馒头,或者一包方便面可以吃好几天,忍饥挨饿是常态。
罗福星心情复杂地说:
杀马特家族就像是打工者的避风港和世外桃源,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可以不断晋升,比起厂里日复一日没有希望的日子,虚拟世界更具吸引力。
纪录片截图在厂里,女生撞上玩杀马特的男生很容易擦出火花,男生如果按照工厂要求把头发剪了,这段杀马特恋情就可能宣布告终。在那个有情饮水饱的年纪,为了心爱的女孩宁愿不上班,不行就回家种地养鱼,因此村子里也有许多杀马特,顶着一头冲天辫在干农活。
杀马特放任嚣张的天性日子并不长久,一直以来,网络上的其他人对这群非人类不停张贴炫耀自己、不停刷屏展现“乡村非主流”的做法深恶痛绝。他们认为杀马特文化不高审美老土,觉得应该清除掉这群拉低群众档次的垃圾,双方的认知高度和审美障碍互不退让,导致网络上产生互相攻击。
纪录片中被采访的杀马特4、你的样子太拽,所以抢劫你
2013年,忍受了许久的社会大众突然集中爆发。那些数量远远超过杀马特、文化和经济水平也远高于他们之上的网民,只要见到杀马特发帖,便立即围攻辱骂。这些网民其实和杀马特们一样,也是因为某种热爱和信仰被集结在一起,成为了各个群体,他们容不下这群土得掉渣的病态少年霸屏。
决定杀马特命运的战争,是杀马特到“魔兽世界”和“李毅贴吧”刷帖后,被其他网民反击开始的。各路网民运用种种手段连续攻击杀马特,面对同一个意思可以骂出几十种不同花样的群体,杀马特溃不成军,甚至有人直接冲进网吧将他们揪出殴打,教父罗福兴也因为刷帖战的失败而引咎辞职。
纪录片中被采访的杀马特随着网络上的全面胜利,打击杀马特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互联网正确”。只要网上一出现彩色“洗剪吹”,所有人都群起而攻之,不参与你就落伍跟不上潮流了。面对层出不穷的“敌人”,杀马特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一夜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他们一出来就被打。在外就餐时,莫名其妙就被隔壁桌的人抄起椅子砸,被狂揍后还被对方拿打火机烧头发。更有甚者,在2013年南宁市有个抢劫团伙,抢劫的主要对象就是杀马特。这些犯罪分子被捕后在审问中,毫无隐瞒地交代:
因为这些黄毛看样子太串(南宁方言:太嚣张),所以就去敲诈他们。
纪录片截图一时间大量的杀马特不得不关闭论坛,关闭QQ空间,剪掉头发想躲过“劫杀”。沉重的打击让这些另类少年痛不欲生,原本就没有任何势力背景的小孩,纷纷逃离这本不属于他们的世界。有人回家结婚,举办“杀马特婚礼”以缅怀曾经的辉煌;有人变回普通人回工厂打工,继续承受剥削而不再反抗;还有少部分人依旧硬扛着,东躲西藏地怀念着逝去的日子。
2015年,网络上又出现了杀马特的身影,快手的出现,让这些乡村非主流又找到了新新地。这回他们变得聪明多了——玩直播赚钱。他们知道所有人都嘲笑他们“土乡巴佬”,既然如此,那就让你们看看我们怎样出丑吧。
杀马特们依旧打扮怪异,在泥塘中打滚刷宝,在烟尘中大跳disco。他们知道自己就是那只被人观看的猴,只要能得到关注,而且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只是没多久,他们又被视为低俗文化的典型被平台封禁了。再次,他们没了收入只得继续回工厂打工。杀马特们明白,不管他们怎么努力,房子车子都不是他们能得到的,那些只能算是一个梦想,一个永远不能成真的梦。
也许从今往后,世上再无杀马特。
纪录片中被采访的杀马特罗福兴退出家族后自己开了发廊,那股“洗剪吹”的革命精神还隐约闪现,直到一次有位客人见到他的发型后,丢下一句“这样的发型师行不行啊”转身走人,直接摧毁了老教父的精神支柱,让罗福兴最终放弃了杀马特精神。
曾经那些青涩的少年进入城市,在无尽的郁闷中遇到杀马特,让他们有了自信,有了快乐活下去的勇气,以至于现在部分退役的“老人”一听到杀马特三个字,眼里依旧放出光芒。采访了60多位杀马特的李一凡,在他们身上完全找不到一个精彩的故事。他发现所有杀马特的生活都是扭曲的,参加高强度工作,承受黑心老板的剥削,在贫乏无助的青春期好不容易遇到杀马特,却又被现实无情地消灭,低文化低收入的人群该何去何从?
当年家族里的杀马特们纷纷剪去头发,如今各有各的生活。许多人成熟了,但新一代农民工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仍有不少的留守儿童,他们和老杀马特一样中学没条件念完就要进城打工,从事繁重的工作。
纪录片截图纪录片尾声有一段罗福兴说的话:
只要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就一定会有被淘汰的人、被伤害的人、不被尊重的人。农村不会消失,除非教育能更好了,人人都能上大学了,它(杀马特)可能会消失。说不定也不会消失,那时,可能杀马特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生存也说不定……
《南方周末》中提到过一个数据:最近20年,中国有近3亿农民工。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也提到一组数据:全部农民工中未上小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占56%,高中文化只占16.6%。
这些青少年进入城市,却不属于城市,他们在文化、消费、审美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与城市中人有着巨大的差别,相互之间根本无法交流。罗福兴说他们根本没有选择。
没人关心杀马特的产生原因,即使它曾辉煌一时。由于城乡差异和阶层间的鸿沟,杀马特被其他人视为脑can的异类,只能被驱逐。从乡村里来的打工者数量巨大,这些抱着“勤劳致富”想法的人,该如何得到尊重呢?
李一帆说,杀马特只是脆弱的孩子打开的自我保护装置。
保护自己有错吗?
这不是一部杀马特的故事,而是一段90后农民工的青春血泪史。解决农村孩子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打工环境问题,任重道远。
你能接受杀马特吗?
请在留言区留下你对杀马特的看法。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