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11:你是信息的奴隶吗?——《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关于教授“如何思考”的工具书。但翻看完前言与目录部分,才发现本书其实是讲授“如何善待与保护你的大脑,让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
最近这些年,关于如何应对信息泛滥的现实,以及过剩信息的危害性的讨论不胜枚举。但多半停留在表达恐慌与焦虑的层面上,对于解决方法却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有时让人不得不怀疑,如此大量关于“过剩信息恐慌”的文章,在引发关注的同时,是否也在加剧焦虑情绪的蔓延,而非对症下药,在可执行的层面上帮助人们应对问题。
而《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既然挂上了XX学的名号,自然不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它不仅会帮你明晰这类社会病征的起因,也会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虽然方法简单易行,甚至会让人有种:真的这么简单么?听什么并没有什么稀奇啊?之类感触。但衡量一本致用类书籍品质的关键,不仅在于它能否给予读者新的观点,也要能够启动读者的行动。给油箱灌满燃料自然重要,但真的开始征程,也需要踩下油门的那一脚。而不同于那些逻辑严密,论证丰富的大部头书籍,本书在激发读者信心上,却有它独到的一面。
其实无论你用多元,复杂,立体,联系紧密还是书中的“扁平”来形容当今世界。都无法忽略一点,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的信息,做出的决策越来越多。如果你想略胜于朝九晚五上下班,回家之后就打游戏的同事朋友,就不得不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多面手,如此才可能发现更多的机会。且不说“斜杠青年”这种古已有之但如今被重新包装的概念,光是想在本职工作上有更多发展,就必须把学习视野放诸专业之外。搞摄影的也得会文案,做设计的也得懂营销,做学问的也得会演讲,而诸如“产品经理”类的新职业,更是要求你得做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如此例子不胜枚举,但我们往往受限于对事物浅表的认知,因如此多要求或恐惧迷茫,或激情迸发,但却忽略了一点,就是这一切的前提——专注。
这也是本书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该如何排除干扰,获得专注?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却要洋洋洒洒一本书才能解答,看似不可思议。但只要你细细读完前两章,就会明白人类大脑想要发挥出良好状态,需要经历怎样的复杂过程。书中首先阐述了大脑的工作机制,作者花费大量笔墨介绍了负责认知与决策的三套系统,包括: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这套脑系统不是天赋的礼物,而是伴随着人类上万年的历史,慢慢进化形成的。它们各有分工,缺一不可,而我们很多的问题其实就源自无法有效利用和区分三套系统。
其中最需要集中精力,消耗最多能量,在工作学习中占主角地位的,正是最难伺候的“思考脑”。这是人类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猴子或其他东西的关键。但我们很多或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却在摧毁“思考脑”,从而导致一系列认知与决策失误,而我们毫不自知,还在疑惑为何生活变成了这般模样。这种“自我摧毁”包括:试图同时处理多件事物,熬夜工作学习,流连于社交网络,懒于思考……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注意力缺失的恶性循环。
是不是感觉中枪无数?别担心,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靠引发焦虑来博人眼球。而是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书中提出了四种保持专注,以便思考脑发挥真正作用的方法:彻底离线;批量处理;恢复睡眠;化解负面压力。林林种种,虽然看似简单,但都遵循着大脑运作的机制和原则,在执行层面也有详细指导。
我们常能看到对于”畅销书“的吐槽,说是欧美人很喜欢就些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就能说明的事情大费周章。但这种观点往往忽略了其背后重要的机理:人脑习惯靠结构来认知世界,靠逻辑来理解判断。只是简单的”知道“某个原理并不能引发行动,因为行动的前提就是态度的转变,态度的变化有赖于你是否真的接受这些结论。而只有在阅读中,你才能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判断结论是否严密可信,并因此改变基本态度,从而真正启动脑中掌控改变的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