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在古诗词里体味人生、人性、人情

2019-03-09  本文已影响4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不仅广泛参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成长与构造,也对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修养和世风世俗有着润物无声的渗透教化作用。认真品读、细致回味古代的许多诗词,就吸吮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神源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营养、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有着海洋般的深邃、高山般的壮丽、大地般的深情,其间蕴涵的高远境界、美好追求、人间真情,跃然纸上,回味无穷。

《尚书.尧典》言“诗言志”,陆机《文赋》云“诗缘情”,孔颖达《左传正义》则曰“情志一也”。情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这都是古典诗词所包含的内容,也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古代人如此,现代人亦如此。所以古典诗词中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就可以没有阻碍得传递到今天。

十九世纪,诗人与哲学家就发现了人性在异化,人在蜕变。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他们竭力倡导“诗意地栖居”,旨在通过人生的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使人不会成为物化的存在,不会成为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科学性使人性退化,人类的诗意正在萎缩,人性精神越来越贫瘠。我们在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意志很容易被消磨,而变得心灵麻木,感觉迟钝,审美感受能力也日趋退化,成为一个没有灵慧也没有趣味的人。生存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意义,更是一种超越的意义。生存、生活、生命,以诗意为根基,亦即“诗意地栖居”。越是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我们越是需要按照孔子“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经典原则,以高品质的审美鉴赏活动来求得精神生活的平衡。

人道是“诗与远方”。诗为什么在远方呢?诗就在目前,诗在心里,我们就在诗中。

我们今天读古典诗词,真的可以感觉到它是日常生活的文学,日常生活的事情,平凡而单纯,恋爱、结婚的欢悦,行旅、服役的哀伤,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妇之情、朋友之情,无不应有尽有,人生、人性、人情是古典诗词的灵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南宋赵师秀的《有约》,写的是黄梅时节,诗人雨夜待友来访的情景,传神地描绘出约友未至的怅惘心情。细细品来,他们之间的友情如水般平淡而悠长,这样的交往,远离了世俗功利、远离了算计得失,怎不轻松惬意、雅致坦然?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陶渊明对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看淡了名利,才能看得清自己。

如此等等。诗词中有历史风云,诗词中有家国情怀,诗词中有人生四季,诗词中有生活百态。如何让我们的感情不再粗糙?如何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诗词是一种很好的寄托,它能使人沉静下来,自警于心,自励于行,感悟生存智慧,发现生活之美,提升生命境界。(19.03.09《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