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教育捐赠模式的思考
【原文导读】
2014年1月7日早上,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对于香港来说,他缔造了东方好莱坞、创造了TVB的电视神话,稳居超级富豪榜,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邵逸夫能够在大陆被广为人知,除了风靡多时的TVB连续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遍布全国的“逸夫楼”、“逸夫学校”,因为他是一位充满传奇的教育慈善家。
邵逸夫
读《中国为何遍地“逸夫楼”?》后的思考:
1.国家纳税政策应鼓励,富人教育捐赠可抵税(这一点可极大调动富人做教育慈善的积极性,且会产生良好的传递效应)
2.教育捐赠应通过专业的基金运作,和高等教育部门合作,并推动地方政府参与投资
3.教育捐赠不仅仅是捐钱,还要对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有要求,以达到捐赠的目的
4.教育捐赠要有措施来防止资金挪用(比如设立专门账户、分批付款)
5.教育捐赠后,要有考核机制,以促进健康捐赠。
邵逸夫捐赠能成为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典范的原因
邵逸夫对大陆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一、严格的管理办法确保捐赠项目不“短命”
邵氏基金在教育领域的捐助对象主要有两类: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并且对这两类的捐助范畴做了界定:
高等教育的捐助对象要求是国家公办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资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每个项目不超过500万港币,建筑规模在10000平方米-20000平方米。
基础教育的捐助对象主要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包括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农村初级中学和九年义务制学校,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兴建教学楼、实验楼等项目。
同时,邵氏基金还设立了一套审批程序,保障赠款能有效合理使用。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审批项目,都由教育部专家评审后向邵氏基金推荐,没有经过推荐的不会获得捐赠。教育部对每个项目的审批都制定了相关的审核条件和指标,尽可能科学选择。
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
二、“政府配套”作为条件,“迫使”财政投资教育,让几代学子受益
虽然邵氏基金出资捐赠的项目都有命名上的要求,比如逸夫楼、逸夫学校等,但是每个项目并不是由邵氏基金全额出资,而是邵氏基金和教育行政单位共同出资。
根据所属体系不同,两方的出资比例也会有差别。比如,对高等院校的捐助比例为1:3,该校的必须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3倍的配套基金。对于基础教育,比例则是1:1,也就是学校所在省级行政部门需要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的配套基金。
也可以说,邵氏基金出资捐赠,实际上推动了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的硬件投入。并且,邵氏基金还要求由由高等院校、教育厅(教委)设立赠款项目建设资金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两部分来源的资金,防止赠款挪用。
为确保工程如期进行,赠款分两批到账,建筑主体完工拨付50%,全部竣工并完成镶嵌命名再拨付50%。
三、结合国情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办学条件
对于被捐助的学校来说,邵氏基金不仅带来资金,还有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
邵氏基金规定,凡是接受赠款的学校都会获得行政保障:为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列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长期保留的学校。这一条也是学校非常看重的地方。因为学校的发展,除了有充裕的资金来支撑软件和硬件外,还需要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
不仅如此,邵氏基金还对捐助项目的建设进行质量监控。从校园总体规划布局到各种管线的铺设,甚至包括学校内部的绿化程度都有详细的指标。高等教育竣工2年后,基础教育竣工1年后,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并在其中选出“优秀工程”的邵氏项目名单。
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而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