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N种可能,请先回答“我是谁?”
中学时妹妹说:你将来找不到工作,可以去学校门口卖炒饭!大学班长说:记得大学第一节课自我介绍,你说你的理想是当一名裁缝。我跟几个朋友做了一个公众号,一个男性朋友看了我的简介说:你之前的经历要不要少点?写在开始的地方好吗?突出你的专业性是不是更好?好吧,人生有N多种可能,可以当裁缝,也可以卖炒饭......
他们说的话,归根结底都在问一个问题:你是谁?
是啊,我是谁呢?我是土姐姐,我是女生,我是70后,我是心理咨询师,我是一个认真的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看起来像一个简历,对了,再上一个自我评价,就齐活了。
所以呢,今天土姐姐我要介绍一个概念:
自我认知
也叫自我意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最近呢,特别巧,有两个朋友都在找工作,一个90后,20郎当岁,一个80后,走在奔四的路上。90后应聘了一份前台的工作,没成,她有点失落地说:一个前台究竟有多高的要求?80后是学艺术的,她说:我这个年纪不能去找美工的工作了,我还能做什么呢?大家看出问题了吗?是的,不管是90后还是80后,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好像很模糊。
心理学关于自尊的研究中,近年来有一个最激动人心,并得到广泛研究支持的结论:
自利偏差
我们都有强烈的自利偏差,即我们习惯于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比一般人强,相对于不良行为,人们更愿意对好的行为负责,相对于失败,也更愿意对成功负责。这样说来,90后的困惑是不是就好解释了。
认知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
自我不一致理论
它把自我分成:实际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
如果三者不能达到统一,做事就会有挫败感,会产生悲伤、焦虑等各种情绪,如果认清三者的关系,对自我有充分的了解,做事情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所以,我对90后说:前台的工作很重要,你要重视每个应聘的工作,否则工作也不会来找你。再来看看80后的困惑。我能理解,年近40出来找工作,就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因为我也经历过。几年前,一个前同事知道我在做心理学的工作后,她惊讶地说:你的跨度好大!我是怎样转型的呢?前一份工作离职后,我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梳理、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这里就要回答那个男性朋友的问题了,我当时回答他说:前面代表我丰富的人生经历,后面代表专业性!
就是这样,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后,我总结了自己,定位了自己,确定了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然后发现所有我喜欢的,擅长的,经历的,都指向了心理学,于是我确定了心理学这个终身的目标。我因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参加学习,让自己的朋友圈变成心理圈,做的所有事都在跟心理学产生联系,所以才能向我期待的专业性靠近。心理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学科,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加上专业的学习,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
理想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生活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
那么80后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回答她说:你现在要找的不是工作,而是先要确定自己要做什么?如果不知道怎么确定,那就去应聘吧,应聘可以让你跟你想做的事之间产生联系,也许在应聘的过程中你就找到了答案。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自我实现”。
亚伯拉罕•马斯洛说:
当我们变成“一个更独特的人,成为能够按预想做每件事的人”的时候,就成为了自我实现的人。
这一过程被认为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方式,当然,这一过程也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但能克服困难,始终通过自我获得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罗杰斯把自我实现的人称为“充分发挥功能的人”,这样的人有以下特征:
第一,对自己的经历持开放态度;
第二,相信自己的感觉,但也不会对别人的需要漠不关心;
第三,比其他人更深刻而强烈地体验他们的情感,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
说到这里,大家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自我认知”这个概念吗?
你对自己了解吗?
你能满意地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吗?
心理学是有病吗?不全是!
心理学是高冷的理论吗?Nonono!
心理学就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
20岁的我把心理学当成美味的鸡汤,30岁的我把心理学过成了生活,奔四的路上希望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