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在学习写作的路上——听作家们的分享会

2018-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消失在

我去听的是“第二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在钟书阁的一场活动,主题是“召唤作家的缪斯”。晚上七点开始,我去的很早,下午参加了一个女性舒缓压力的讲座,四点钟讲座结束,之后就慢慢沿着长乐路、富民路最后走到芮欧商场的钟书阁。

我已经看完了随身带的五月份《萌芽》上关于徐振甫的采访和他的一篇散文《湖泊会记得哪些事?》。这篇文章写到真流畅啊,他去了贝加尔湖,写了他和朋友的交往游历活动,写了贝加尔湖的风景,写了人类世等环境思考。徐振甫这个人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已经去过很多地方,对自然知识感兴趣,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游历,通过文章创造自己的文字美学。上周末去了一趟莫干山,有幸认识一位网文作家,她跟我年纪一般,正在申请成为上海市作家协会成员,我才发现,作家其实就在我的身边。回来之后,我又重新拿起手头的书,开始读《巴黎作家访谈》,了解作家们的创作经历,也通过阅读《访谈》中的作家提到的对他们影响深刻的作品,来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认知。

外国作家之一

六点钟过了,两位外国作家来了,陪同的有翻译之类的工作人员。两位外国作家一位来自保加利亚、一位来自拉脱维亚,对于第一次参加有外国人的分享会的我其实不是最佳之选,果然,会后我去翻他们的样书,是我看不懂的语言,其实英文读本我耐住性子能读下来,但这是什么语言啊。作家们茫然站在书店进门处,书店也没有人过来招待,两位主持人早就到了,是大学生兼职来的,这两位在座位上熟悉稿子。一行人走过去和两位主持人打招呼,互相握手,介绍一下名字,之后两位大学生主持人尴尬站在一旁,作家和陪同的一行人也在一旁,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对着展示在最旁边的一本书聊着什么。我还以为这种冠名“中欧”的交流安排会很流畅,看起来也不免有一些瑕疵之处嘛,比如会前一个小时如何安排外国作家们呢。作为观众看得很着急,作为参与的外国作家,他们应该是能适应的吧,在国外鲜为人知,那就观察一下中国的书店环境、中国的读者们呀。同行中的一个女生,短发,身材不错,是如今流行的中性风格女生,看起来年纪很轻,但看出来她是这场活动的负责人了。她主动和店里工作人员对接,安排一行人加两位主持人去店里的咖啡区坐下等待。我还是坐在为数不多的观众席等待七点的活动开始。

外国作家之二

分享作家中的一位叫做夏商,他说了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经典的小说都是写的过去的事,小说是种怀旧的艺术。小说体裁一般是短篇和长篇,他把短篇比作短篇,长篇比作长跑,个人认为短篇比较难写,要一直构思。长篇只要一个故事,然后就是不断的耐心和体能。他推荐给在坐的观众一篇《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会后拜读了一下,先介绍了文学的分类,分为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类型文学包括言情、推理、科幻等不同题材,类型文学追求一个好故事,严肃文学讲究故事有一个好说法;再讲小说要情节合理,并且是能引起共情,而不是太特别、蹊跷的事;最后讲灵韵之处,即小说讲究细节,细节要符合逻辑,让人感到真实性。

夏商的书

有一个观众提问20岁的时候写什么题材和不适合写什么题材,作家潘向黎说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回答,年轻人写焰火似的情感,焰火转瞬即逝,在32岁前多抓住这样的青春瞬间,这种瞬间35岁之后就很少了。其实这段话非常有生活哲学,年轻时时候做傻事不是很好吗,多做一些傻事,勇敢一些,多去尝试。结合我的个人生活经验,我在生活中真的太怂了,喜欢的男生就在听分享会的书店所在的这栋楼里上班,这一整个晚上,我都在纠结要不要发信息给他,试着约他一起喝个咖啡也是好的。我经常往这家书店跑,一方面是来看书,一方面是觉得理他近一些,可以一起呼吸这栋高档写字楼的香气,仿佛这样我们就是连在一起了似的,然而生活中我终究不能抓住这焰火,我害怕对他的喜爱会熄灭,却又等待着这团火熄灭。作家们、读者们都会探究作品和生活的关系,写出作品和抓住生活中喜欢的人,对我来说都是考验啊。

潘向黎的书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