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自由:美国幼儿园这样教育“熊孩子”
许多中国父母认同西方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认为大人应该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完全的爱和自由。真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今天,小蔚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美国幼儿园是怎样教育“熊孩子”的~
美国幼儿园高度重视规则
在开学几周或者一两个月,会拿出大量时间,给学生讲解、示范行为规则,甚至取消、推迟已经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临时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们讨论、反思一些不良行为。
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每个人都遵守说话的规则,认真倾听,轮流发言,不打断、不插话,才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人畅所欲言,从而产生真正活跃的课堂并培育民主精神。
班主任老师前几周完全不会上什么“正课”,只会花很多时间“立规矩”。例如,全班练习在楼道里怎么走,练到没有人东张西望、发出怪声;老师发出一个口号,每个人必须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安静地注视老师;学生起身离开座位时,练习如何又轻又稳地把椅子推回桌子下面。
言传不如身教
对于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美国老师会亲身示范,讲解每一个细节。这点对于小孩子尤为重要,听得再多、记得再牢,也不如切身实践来得有效。比如,一位老师曾经用整个circle time时间教孩子怎么用转笔刀、怎么削铅笔、以及铅笔削到什么地步是合适的;另一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反复示范如何礼貌地请求更多的食物:“某某某,请你把沙拉递给我好吗?”“谢谢你!”
树立规则的同时,美国老师非常注意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目的和背后的道理,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强迫他们执行。玩具玩完了要收拾,是因为要保证教室整洁有序,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其他活动;打翻在地的牛奶要赶快擦干净,否则别人踩到会滑倒;自习时要保持安静,说话可能打扰其他同学;打喷嚏要把头埋进手肘,否则会传染给他人……
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老师会带领他们讨论“我们的班级需要什么规则”以及“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比如,一个幼儿园大班的老师首先请孩子们每人想一条“班级规则”,用笔画出来,并分享给全班,大家集体讨论,通过归纳提炼,一起完成班级守则。
孩子不仅懂得了规则的“合理性”,更因为规则出于他们自身,在执行时也更自觉。
违反了规则,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后果(consequence) ”不是“惩罚(punishment)”,是做错了的事情的自然结果或弥补行为。到了吃饭时间不吃饭,后果就是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吃,要挨饿;乱丢乱放玩具找不到,后果就是没的玩;圆圈时间随便插话、私下说话,后果就是离开圆圈;把书撕坏了,后果就是用胶带再把书粘好。
美国老师要求孩子承担后果时,很少吼叫,更不会打骂,音量适中,语气正常,但是态度异常坚决,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就妥协,更不会以“孩子太小,还不懂事”为借口而一笔带过。
爱需要智慧,包容需要边界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影响重大。因此,学龄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重中之重。
为孩子明确行为的边界,帮助他们认识行为的好坏对错,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慢慢达成。
孩子今天在家里吃饭把汤、饭泼到桌子上、地上,没有人教他餐桌礼仪,让他把狼藉收拾干净,那么他去别人家或餐馆吃饭时,也会对此熟视无睹,甚至在饭桌上耍赖撒泼;孩子今天和大人说话时态度傲慢、没大没小,家长得过且过,孩子不仅会失去对家长的尊重,也会不尊重其他成人。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愿意倾听、理解、信任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为,失去自身的权威和引导者身份。
中国人看到了西方教育提倡的平等关系,但没有看到西方的成人管教孩子时严肃的口气,极强的规则意识,以及让孩子弥补错误、承担责任时的坚定态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孩子的品格教育,如何为人修身,有很多准则。我们更要去坚持这些准则,在学龄前就给孩子立好规矩,不要纵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