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随笔散文原创文字集

老君观

2017-02-13  本文已影响27人  瓶水之冰

                董爱平    

数度八十万亿年

修成道德五千言

老君观里虔诚拜

天地人生尽了然

这首古诗表达了世人对老子的敬仰与爱戴,锄沟村老君观,是一座祭祀老子的道教庙观,初建年代不详,一种说法是老子是周朝皇家图书馆的“史官”,锄沟曾为周文王少子周公(姬旦)的封地,老子曾传道于此;另一种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遵老子(李耳)为始祖,唐高宗唐玄宗又先后为老子加封尊号,推为宗室远祖,所以唐朝大力推崇《道德经》,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供奉老子,唐时期的锄沟商贸繁荣,坐贾行商如云,沟两畔店铺林立,往来人流稠密,镇内三座浮桥九座过街楼,大小庙宇几十座,据考证大多均建于唐,老君观推测也是同期而建。

     老君观坐落于柳林镇锄沟村中段,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现仅存旧庙宇一间,唐柏一株。观内正面供奉着一座金身老子塑像,栩栩如生,神态安详的老子气定神闲地端坐着,老子的左边塑着一人手执太极图站立,右边一人怀抱酒葫芦,两人似乎都在随时等候着老子的差遣。观内左壁画有《老子出关》《老子观井》图,老子出关的画面中唯美而无声地向人们讲诉着那段世人熟知的故事,一位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老人,手执长鞭骑着一头青牛缓缓地向函谷关走来,关令喜知其为圣贤之士,待而迎之,强使著书。老子便将他毕生的思想见解用洋洋洒洒五千言记载下来,即为后来流芳千古的《道德经》上下卷。

《老子观井》,相传老子常夜观水井,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据《正统道载犹龙传》记载老子于公元571年在古流星园降生,出生时流星园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所以老子把水井和水视作心中的圣物,一生赞扬水德,可以说水的品格是老子思想的绝妙代表。

     《道德经》第八章即是老子对水的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做人就应该像水一样与时迁徙,应物变化。

     《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又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从最细微实在的日常生活入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得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告诉人们刚愎自用,自伐其功是引来祸患的根源。孔子赞扬水德不仅仅是因水“贵柔”,更因为水能处于下位,能包容万物,他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包容一切的胸襟,一个能够甘于下位谦虚谨慎的人,才是一个圣德贤明的人。

    老君观内左壁是老君炼丹和老子传道图。老子在周以后致汉代,一直是以思想家的面孔出现在史书与各类文献记载中,到东汉起逐渐被神化,受到道家的崇奉,之后有关老子的神话故事在小说,民间越传越玄,老君炼丹只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从此以后老子不仅在官观奉为神灵,也得到了民间供奉,在人们口口相传中有血有肉活在老百姓心中,老子的文化也就这样一点一滴渗透到人的灵魂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传承下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

    在锄沟这块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宝地上,老君观算不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宏大不及佛家园林广济寺,辉煌不过九座过街观音楼,精美不达建筑风格独特的娘娘庙,香火鼎盛不超凤翅山腰的钟楼寺院,可老君观以它智慧与文明的化身立足于锄沟这片热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锄沟人,让生于斯长于斯的锄沟儿女受到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经典文化洗涤去锄沟人的幼稚和浮华,变得理性与高雅。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见证了锄沟曾经的繁荣,空明灵秀的山水和人文景观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锄沟人,聪明的锄沟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刻。但愿今天的锄沟人能锐意进取,更多的领悟老子思想,学习经典文化,从历史感中增强我们的现实感和责任感,让锄沟的明天更辉煌更灿烂。

老君观,请让我再一次虔诚跪拜

老君观

我虔诚跪拜在你的神龛前

我静静地端详

那沉静如水的面容

袅袅的香烟

无声无息缭绕在眼前

虬枝苍劲的唐柏

诉说着历史的秘密

磨损的石碑

遗留古老文明的印记

老子的思想

亘古未有的传奇

虔诚的供奉

仿佛回到盛唐时期

缭绕的香火

飘忽又真实

如道德经莫测高深神秘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红灯高悬

经声又诵起

四壁的彩绘如此如此逼真写意

殊不知

古今又有谁

能诠释

《道德经》全部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