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成熟,就会越少“理所当然”
前几天,大学的师妹极力推荐我看一个苏有朋的演讲视频,说给她他带来很大的启发。她是常年在互联网大厂打拼的精英,现在是圈内小有名气的自媒体博主,大学时就是那种眼睛长到天灵盖上,很少发自内心服过谁的人,这回三番五次的提醒我看一个娱乐圈明星的演讲视频,也是实属罕见。
放下演讲水平怎样不说?但是但这个演讲的确给我了一些触动。苏有朋在演讲中,并没有过多的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明星多么光鲜的一面,而是比较真实的告诉人们自己在面对突发和变动时,也会不自信,也会害怕,也会焦虑。
为了准备去一档选秀节目做导师,他开始了炼狱般的训练:三个月的时间足足瘦了20斤;为了在台上一分半钟的表演,准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为了能够再现30多年前,在小虎队时又说又唱又跳的乖乖虎形象,这个已经转型做导演多年的中年大叔(苏有朋1973年出生),要把做歌手的素质,从基本功开始重新捡起:整个的学习期都要长过拍摄期。还要从体态到说唱饶舌,从到舞美到造型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去死磕自己。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你必须要去敬畏专业,不怠慢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每一次机会。
“从感觉吃力到看起来毫不费力,中间是用尽全力!”这是苏有朋在这个过程中,要给我们分享的最深刻的体会。
其实我们看到他们在台上光鲜的背后,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艰辛,真的没有我们看的那么容易。
我们太习惯被一些人成功的光环所笼罩,而忽略了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坚持,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上的认知偏差,叫做可得性偏差。
可得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我们更容易被自己能够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所影响,而不是理性的思考事情本身的全貌。
比如说,媒体经常报道飞机的失事,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坐飞机比坐火车更加危险。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坐火车发生的死亡概率,是坐飞机发生死亡概率的12倍;
我们常常被一些成功创业者的鸡汤所误导:以为像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刚刚走出校园,或者是辍学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例子,就是创业应该有的既定剧情。实际上,创业真正的成功率不足5%,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个概率更加低,连1%都不到。所以,创业何止九死一生。
有的人自己或者是朋友遇到情感的坎坷,就认为婚姻就是背叛,就是不幸福的,从而失去了对婚姻的信心和勇气。
可得性偏差容易让我们觉得凡事都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背后的真实,那些对我们更有意义的真相。有太多人渴望有所成就,但成功只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果实,而忽略了背后的艰辛耕耘。
其实可得性偏差是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技能,这种心理技能谈不上好坏,它帮助我们的祖先躲过了自然界的各种威胁,保护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下来。
但很多时候,又给了我们很多的误导和困惑。想要避免可得性偏差,说容易也容易,因为认知偏差大部分都是自动化,不觉知的。所以想避免,那么首先你得能够把自己拉回觉知的状态。当想明白以下几件事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知:
第一,我所看到的一些功成名就,一些风光无限,一些岁月静好是必然的吗?背后有多少没有展现出来的付出?如果换成了是自己或其他人,是不是真的也能够做得到。
今年的新冠疫情,当年的非典,我们都相信最终会被我们战胜,但当我们享受这份坦然时,真的更应该想起这背后多少人的牺牲和付出,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正常生活。
第二,当我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想要做成这件事情吗?我为什么要去做?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是受别人的影响形成的比较心和从众心,还是遵循内心真实的声音,决定一定要去做,想清楚了这件事背后的意义。
比如,当放下稳定的工作去创业时,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成功而做出的选择,还是内心告诉自己创业是自己义无反顾,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三,我能够放弃和接受什么?面对我想得到的,我可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吗:我能放弃舒服的小日子,放弃个人的一些兴趣,放弃一些欢聚和陪伴,去死磕自己。我能接受我的选择带来的失败和痛苦。
大家都觉得马云是一个商业奇才,别人在研究他多么成功的时候,他自己却说:如果我有时间,我就会写“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这是我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些体验,我的财富不是我取得多少成就,而是我们有多少的痛苦和错误。
只有直面失败,才有机会成功。生活不会给我们唾手可得的成功,挫折与坎坷总会不期而至。但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勇士,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人越成长,就会越来越少的“理所当然”,而是心存感恩和敬畏,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