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集》

尼采和孟子,论“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2019-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宗奇
《尼采和孟子》----作者:李正 己亥年 腊月初三 

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心就没什么可抱怨的----李正

我的路是这样,就像,尼采所说地那句话一样:“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话说的很好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有点像孟子所说的“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摘自《孟子·尽心上》)为什么‘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因为知命者,知道自己的‘路’,是什么,于是乎他不会主动地去做那些会令自己陷于危险境地的事情,同时他也尽量不会让自己陷于任何有可能的危险之内,这就是:‘知道者’,同时也叫:“知命者”了,道理是一样的。

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是因为知命者知道自己的是什么,他清楚自己的路,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就导致了他不会轻易地让自己处于危险地境地以内,这个“岩墙之下”,也可代指一切地危险,以及会有危险地事情……知道者不这么做,是因为他明确地知道,他自己还有任务要完成,他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是什么于是他断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境地之内,道理是这样地了,一样的。所以,知道自己的‘路’是什么,这点特别重要了,道理是同样的。

人一旦知道了自己的‘路’是什么,就可以忍受任一生活,这话说的极有道理,我们的‘生活’,这叫:命,命里有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命注定了你的原生家庭,你的圈子,你的经历,以及你所遭遇到的事情……这是命,但命和’,还不太一样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摘自《孟子·尽心下》)口舌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等,这些是“性”,但是由‘命’决定的,所以,君子不说这是‘性’。这段话看着有点儿迷惑,实际上孟子用的‘性’,和‘命’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这些确实是‘性’,但他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也叫:命,所以孟子说:“性也,有命焉”。我们这一辈子,能吃什么好吃的,看到什么好看的,好玩儿的,那都是注定好的,既:“性也,有命焉”。这是命,故“君子不谓性也。”是这个意思,这是命中注定的享乐,有些人‘命’(既:气质之性)里就有,一个人,一个命,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半句,既:“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摘自《孟子·尽心下》)这半句就很重要了,叫:“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里头的‘命’,还是‘气质之性’,既:能不能行‘仁,義,礼,智,以及天道’,这是由‘命’(既:气质之性)所决定的,但是,仁義礼智,又是根植于我们每一人心中的,既,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既:天命之性),故,孟子说:“命也,有性焉”,道理是一样的了。天命之性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命’里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障碍,我们‘命’里会遇到许多事情……这个时候,‘天命之性’能否舒展,发挥,就靠‘命’了,故孟子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一段话的上下句实际上也并不是给每一个人说的对于某些人来讲对于某些人来说不需要人教他自己就看且能理解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君子。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君子不谓命也”,这个“不谓命也”前提条件下是他是一位君子,而君子大部分是天生的道理是一样的

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路就能忍受任一种生活,我再一次的引述了尼采的这句话,因我觉他非常有道理。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路,为什么能忍受任一种生活,这就像孟子说的一样,“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路,無论命中是怎样的,命中的穷苦,命中的困难,命中的病痛……等等,(君子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就不再说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路道理是一样的。而,能不能找到,这是‘命’,因每个人天生所禀‘气质’不同,有人“厚清”一些,有人“薄浊”一些……不一样,(能否找到自己的’)确实是’,但‘天命之性’人人都有,故有志于的君子他不会抱怨命中的种种……因对于他来说只要能尽道就够了故“君子不谓命也”道理是这样的一样地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摘自《论语·里仁》)正此谓也,士志于道但又以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为耻那就和你没什么可聊的了道理是同样的

1.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路,真没什么可抱怨的了,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此谓也。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摘自《论语·述而》)伯夷叔齐据说饿死在首阳山饿死也不怨这可能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但孔子对此的解释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得’,又何怨就是自己的这颗’,道理是一样的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就没什么可抱怨的,这就像尼采所说的:“人一旦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道理是同一的,一样的。而对于我们儒生来讲,‘路’都是通向‘心’的,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路,其他一切便都不重要了。就像孟子述曾子说的那样,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摘自《孟子·公孙丑下》)你有你的‘命’(富),我有我的‘仁’(既:心,天命之性),你有你的‘爵’(既:命),我有我的‘義’(既:路,道),我欠缺什么呢,(既:吾何慊乎哉?)道理是一样的。而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摘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地这个‘清欢’,实际上(愚按)也是指的由‘路’,及‘心’的这么一个过程了。道理是这样的,一样地。所谓:“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这个‘尽其道’,既是:‘达心’罢。子曰:“苟志于仁矣,無恶也。”(摘自《论语·里仁》)以及“好仁者,無以尚之”(摘自同上),都说明了:人一旦上了路既找到自己的以后),就不会有抱怨了既不会说中的种种了)。,‘君子不谓命也’,正此谓也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李正 己亥年 腊月初三 作于家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