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源问题‖父母缺乏被欣赏的生命体验,就无法看到孩子的好
文:爱听故事的二师兄
你有故事我来听,我是专门打破砂锅问到底,探寻生命源问题的爱听故事的二师兄。
昨天提到父母解决孩子问题的三个步骤,有父母说道理都懂,但做不到。
那么二师兄要说的是,要做到也不难,这里面关键是因素是父母对于孩子问题的重视程度。
如果足够重视,那么只要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互动中把握一个原则。
“将孩子当独立的人看待”,以这个原则驱动行为,以这个原则检验行为,只要在这个原则范围内,父母的一切行为都是对的。
父母和孩子交流互动,如果想贯彻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有对孩子的要求,一旦有这些想法在,即使父母的出发点多么光大伟正,对于已经将父母从心底屏蔽的孩子来说感知到的都是控制和压力。
面对压力和控制,孩子对抗不过父母的时候,会以沉默、顽皮、拖延或者其他方式逃避。
这些只会逼迫孩子距离父母越来越来远,得不偿失。
在把握第一原则的同时,父母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看待孩子的视角。
要打心底里激发出对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的观察孩子的行为,探索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和自己想让他做的不一样。
在探索的过程中,不要压制自己真实的感受,对孩子行为发出真诚的欣赏,并打心底里为孩子的行为感到惊叹。
当父母将心思沉入对孩子认真的观察,用心的觉知时,就必然会感知到孩子与众不同的特质。
父母将心思投入对孩子的觉知和探索,必然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的原理是:
只要我们将心思投入到哪里,哪里就会吸引我们,哪怕它是一片树叶,在仔细观察之后,也会惊叹于它的纹路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何况孩子是一个有着独立灵魂的人。
家长只要将心投入对孩子行为的观察和觉知,带着欣赏的眼光,而不是带着批判的眼光;
带着好奇观察的想法,而不是带着满脑子自以为的想法看待孩子,就一定能看到孩子的特质。
孩子的特质也许与社会主流思想要求的不一致,孩子的特质也许是以缺点的方式呈现,孩子的特质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微不足道,但这是自己孩子的。
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看到孩子的“好”,那么又企望谁能看到呢?
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用心的的“看到真实的孩子”,那么真实的孩子又能被谁看到呢?
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欣赏孩子,那么谁又能欣赏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呢?
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被“看见”,就是对孩子的救赎。
在这个世界,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神,是孩子最信任的依靠,自己的神都不能看到孩子的好,不能用心的看到孩子,那么孩子内心将多么无依无靠,活的有多么悲催。
一个不被父母理解、不被父母看到、不被父母支持的孩子,就是没有“根”的人,一个没有“根”的人,终生可能都在寻找根,寻找安全感。
终生想要证明,想要被认同,想要获得安全感。
这些内在的渴望已经耗尽了孩子所有的心力,孩子又怎么有力量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进。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行为不够好,而是父母满脑子想着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创造性,和孩子沉默背后的委屈。
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期望,是否按照自己说的做了,根本看到孩子行为的意义,看不到孩子的“好”,是父母与孩子关系割裂的主要元凶。
最后,二师兄想说的是,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看待,真诚的对孩子的一切行为感到好奇,并愿意沉入心思观察、探索,以及真诚的欣赏,是挽救亲子关系,重塑孩子自信的最有效的法门。
这里面有个关键因素是,父母的决心有多大,父母是否愿意放下心中的“我”。
很多时候并不是父母决心不够大,而是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本身也缺乏“被看到”、“被欣赏”。
缺乏的父母,本身内心也在渴望被认同,被理解,被支持,被看见,被鼓励,被欣赏。
父母不会欣赏孩子,父母不会看到孩子的好。
父母缺乏的东西,就很难给予孩子。
所以,父母打心底里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需要梳理自己。
“究竟缺什么,导致今天孩子发生这样的情况?”
这个对于自己和孩子都至关重要。
二师兄专业从旁观者角度专业梳理,希望可以帮到所有被问题的困扰的父母和被问题缠绕的孩子。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结束,如果对你有帮助,希望点击关注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
你有故事我来听,不顺心,不如意,欢迎找二师兄讲你出的故事。
二师兄帮你从源头化解,让问题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