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热闹的小城,寂寞的心

2021-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涧水清清
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
这膏药是真好,贴上了一点也不碍事。该赶车的去赶车,该切菜的去切菜。黏黏糊糊的是真好,见了水也不掉,该洗衣裳的洗衣裳去好了。…一帖,贴了半个月…贴来贴去,这手可就越肿越大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多年前第一次读《呼兰河传》,读到关于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时,仿佛在听一个好玩的笑话,捧腹不止。今天再读,莫名的悲凉就在心底漫开来了。

那么大一个泥坑,日复一日地给人制造着麻烦,竟然没有一个人想着去填平它。为什么呢?若不是它,人们去哪里找这么好的消遣?又有什么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呢?何况,它还是人们吃瘟猪肉的绝妙借口。有了它,便可以自欺欺人,把瘟猪肉当作淹猪肉,心安理得地吃掉!这么说,它真是没有填平的必要。一个泥坑,宛若戏台一样,每日上演着各种闹剧,有掉下去的,有好心施救的,有指手画脚的,有搭台看戏的,多么热闹!

再过些日子不下雨,泥坑子就又有点像要干了。这时候,就又有车马开始在上面走,又有车子翻在上面,又有马倒在泥中打滚,又是绳索棍棒之类的,往外抬马,被抬出去的赶着车子走了。后来的,陷进去,再抬。

这些百姓本是善良的,然而贫穷的生活使得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极度贫乏和苍白。他们身上麻木和自欺的病根一天不去,这大泥坑子的“热闹”就会无限地循环下去。

“李永春药店”的膏药,“真是好”,怎么个好法?贴了一点儿也不碍事,黏黏糊糊的,一贴就是半个月。最后的结果呢?不是手越来越肿了,就是要了人的命了。

愚昧、麻木,却又真实存在的故乡,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故乡,所有的人生往事,静静地流淌在她时日不多的岁月里。纵然生命的底色是悲凉的,故乡仍是魂牵梦萦的地方,是内心最深情的呼唤。那个地方有个很美的名字——呼兰河。

呼兰河,这个并不繁华的小城,有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在精神上,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她用她童年的眼眸回望着这个热闹的地方。她心里是悲凉的。

我家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在第四章里,每一节都反复提到“荒凉”。所幸的是,在荒凉的大环境里有一处温馨的所在,有慈爱的祖父相伴,正如她说:“祖父、后园和我,一样也不可缺少。”

这一段记忆充满童趣和温暖,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那园中的花草,长得肆意又寂寞;蜻蜓、蝴蝶随意地飞;野蒿子在夜风里呼呼作响…循环往复的四季,后园植物的枯荣,似乎全凭它们自己的喜欢——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地上的花、鸟、虫,天上的云,一切都是自由的。

与之相比,那些听天由命的人们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物质匮乏,思想落后,他们悲伤绝望,处境艰难,他们过着随波逐流、永不回头的生活,日复一日,热闹与凄凉混杂,笑语和眼泪交错……这样的命运,又何尝不像那自生自灭的蒿草,只是大自然轻描淡写的一笔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