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疑惑与反思
到了高三,始终在困惑,到底如何教,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度过一个不一样的高三。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什么,高三一轮复习如何做到夯实基础?
对于第一个问题,高三一轮复习如何夯实基础?
一轮复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最重要的就是夯实基础。基础分为两点,一是基础知识点,二是基本的做题套路。在一轮研讨的示范课当中,三节课都是以问题为先导,通过精选习题,让学生在习题的探究中熟悉已有知识点,为学生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注重的都是基本的做题套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性,让学生感受到新意,听课的老师也能有所收获,显然,示范课就该这么讲,如果以基础知识点为重,就会显得没有意思。
但对于一般学生而言,最基本的知识点已经很熟练了吗?我看未必,通过周周清的知识点测试,80%的学生不能够完整写出配置溶液的步骤,似是而非,仪器也写不全,更不用说XXmL容量瓶,这不仅仅是答题规范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不行。
所以,我认为在实际的一轮复习中,必须有知识点的讲解、检查、测试,在一讲中至少拿出一节课进行知识点的统一整理,为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概念模型,让学生明确概念。
第二,一轮复习要不要联系后面的知识点呢?在实际上课中,我发现,一旦联系以后的知识点,比如说物质的量联系水溶液的题,因为没有系统复习到那儿,不少学生就有点懵,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的难度,不少学生的重点就放在自己不会的水溶液那一部分,忽略了物质的量。但不联系也不行,只有反复提及,学生才能形成固定的记忆轨道,这里的处理建议以简单的提及为主,不要再深入。
第三,是做题套路,也可以叫做基本能力。主要指明晰这个知识点的考察方式,遇到了往哪个方面考虑。昨天示范课就很好,为学生总结规律,最后加上针对练习,让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方式。
第四,深挖学生的知识漏洞,在示范课当中,四氧化三铁与碘化氢的反应的方程式,很多学生都不会,这其实时学生对四氧化三铁的构造还是不深入引起的。再一个是盐桥原电池将铁一侧的硫酸变为浓硝酸,还能不能够成原电池,很多学生不能领悟反应原理的本质,所以不会判断,通过这两个好问题,学生就能归纳总结。
通过这四点,在高三一轮复习中为学生建构起整个知识网络,让学生形成思维轨道,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才是真正的夯实基础。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在讲题中,如果每个问题都让学生来分析,课堂效率就低,原因是有的学生不会,会的学生答的不一定全面,答的全面的学生说的不一定准确,这些都需要教师最后再总结,这比教师直接引导告诉学生答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如果教师直接引导告知,学生的参与就太少,成了满堂灌,不符合现在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论体系,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是设置好的问题,一节课只需要设计两个好的问题就够了,这两个好的问题能够直击学生的思维误区,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教师通过引导,终极目标是深入浅出,学生叹为观止,每节课达成这个目标,就是一节好课。
第二是精选习题,昨天示范课的习题选取很有针对性,少而精,所以在大量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还能饱含课堂容量大,备这样一节课真是很不容易,需要大量的习题作为支撑,以现在的工作任务,大多数教师可能难以承担。
最后一个问题,高三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我跟备课组长讨论了很久,我们初步的意见是第一节课建立知识框架,讲知识点,第二是梳理题型,重难点重点讲解,根据参考书上的题再次进行归纳整理,得出规律。最后通过周周清,清最基本的记忆知识和讲过的题目,并且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性。不求多,不贪全,每节课力求设计两个好问题,共享好问题,别的备课组编写好学案,我们备课组编写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