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与苏轼三父子的隔空对话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红尘的客栈

一部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那一定是因为它所传递的思想能够引发大家心里的共鸣,《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其中之一。

法尔汉、拉杜与兰彻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尔汉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皮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再与兰彻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

全片的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为解释。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加了紧凑感。影片中伏笔比比皆是,幽默风趣信手拈来,开怀大笑之后还引人深思。当然也少不了印度片独有的歌舞片段,通过歌舞这种夸张而梦幻的表现方式,来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个人特别喜欢。

影片在立意方面,反映了许多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医疗状况等等。当然,重点是教育制度。

这部影片相信你应该看过,细节不多赘述,如果说你没看过或者是忘了,出门左转再去看一遍,虽然整部影片有两个半小时,但请你相信,它值得你花这个时间。首推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有门槛,建议10岁以上的孩子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下面重点谈一谈影片反映的教育制度的问题。

印度跟中国一样,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教育体制作为培养和筛选人才的工具,一定有其弊端。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应试教育,这部影片讽刺的也是应试教育。其实不止是印度和中国,日本、韩国的应试教育压力并不比中国小,模式也和中国类似。就连中国家长们最羡慕的美国常青藤盟校,也算不上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不是我在胡编,感兴趣的去读一读《优秀的绵羊》。

即便是这样,在没有好的体制被发明出来之前,应试教育还是目前最好的教育制度,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那么,在现行体制下,孩子们的出路在哪里呢?家长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下面我要讲的这个关于苏轼父子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苏轼成名很早,刚进入北宋文坛和政坛就特别耀眼,他的成就离不开父亲苏洵的培养。

苏洵年轻的时候跟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以考试做官为目标,但是很遗憾,他考一次落榜一次。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北宋的科举考试的严格程度与今天的高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苏洵性格颇有些清高,看不起科举考试这种应试教育方式。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讲,苏洵的前半生是失败的。

很多家长到了苏洵的这个地步,都会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苏洵不太一样,他在苏轼兄弟10岁左右的时候,终于想通了,从此不再为了考试做官而读书了,而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文章。同时,他也降低了对苏轼、苏辙兄弟的期望和要求。

读书一旦摆脱了功利性,眼界就会开阔,偏见就会弱化,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苏家父子博览群书,既读考试要用到的经典教材,也读考试用不到的闲书,用力最深的就是历史书。

后来我们知道,苏轼虽然成名很早,一生却并不平坦,尤其在仕途充满了坎坷。但是唯一不变是,任何境遇都改变不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他的文章不但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赏识,还能流芳百世。

孩子能够像兰彻一样始终追求卓越,是家长们共同的心愿,然而,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其实又反映的是父母的教育观。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像苏洵一样,支持孩子,不功利,以终身成长的心态,保有对世间万物的好奇、热情与探索,那么,我想,我们的孩子离兰彻不会太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