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人生极简主义小组极简生活践行者

我与「极简主义」结缘是命中注定

2017-09-11  本文已影响543人  猫歪先生

与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结缘,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命中注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冥冥中,我与极简确确实实彼此吸引着,互相靠近着。我选择了它,同时它也选择了我。如果没有这种引力似的东西,恐怕也不能称之为“缘分”。年过而立,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最终向我揭开了它的面纱。我不知道是否算相见恨晚,只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庆幸自己找到了想要的生活(方式)。或许这样已经足够了。

那么,我为什么会走上极简之路?换句话说,我为什么会对极简有着毕生的渴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势必就要追溯我的过去。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亦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看他过去做了什么”。有时候——回望过去——会为你揭示一些东西。

说白了,无非就是从“过去”中寻找线索。

寻找线索

结果当然是——发现了许多“线索”(或“证据”)。

证据是确凿的,但是时间线可能比较混乱,因为记忆总是跟你玩着游戏。在这里,时间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证据。

当我翻看以前的文字(或是存于电脑里的文档,或是网媒(微博等)、或是手机记事本等等),我都找到了一些线索。虽然那是一些零星散落的段落或片语。

比如,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命名为“Who am I.txt”的(自我梳理的)电脑文本文档里,其中有一行我写道:“我喜欢简单的、纯粹的东西。” 回想过去,我内心从来都不喜欢复杂的、麻烦的事物。相反,我更喜欢简单的、单纯(纯粹)的事物。原来,这种个性已深入我的骨髓里,伴随着我长大。

我又想起几年前的某一天,我忽然鬼使神差似的,拿起本子,写下了“ReduceShortenMinimize”这几个英文单字(都是跟“少”有关),而且在手机里也重复记录了它们。当时的我,也许认为这几个单字似乎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力量”。至于它们是否具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并没有认真去思索。

接下来,是一张“截图”——那是一个空房间(女主人公“两仪式”的房间)——大约七年前我看过的动漫《空之境界》里的截图。这张我随手截下的图片,曾有段时间是我的电脑桌面。之后时不时地,我也会打开来看,每次看都会莫名的感动。心中的独白是:好想有这样一个空空的房间啊。

(动漫《空之境界》截图)

当然,还有类似(下面这张)的图片。每每看着这些空空的房间(的图片),心情总会莫名的美好和感动。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是一种对“空间”的向往(之情),是一种“原始的本能”。

(图片来自网络)

直到去年(2016),我看了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心中那种对“空间”的向往之情再一次喷涌而出,无法自拔。在它的影响之下,我对物品重新审视,并且进行了舍弃和精简。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还有一张图,起初是在微博上看到,之后我转发分享过好几次。那就是甘地的所有物。每次看必然感动万分。

(身外物-甘地的所有)

邂逅极简主义

后来,(机缘巧合下),我邂逅了引领我踏入极简之门的第一本书,那便是法国女作家多米尼克·洛罗的《简单的艺术》。这本书对于当时的我,无疑是一股清流。那股冲击力与兴奋感直到现在仍能莫名的感受到。只是现在凭着记忆回想,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本“鸡汤书”。而作为工具书不免缺少了一些实用性和可行性。然而作为一本“入门书”,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的。

在极简之路上

之后,我看了四角大辅的《极简术》和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系列。(我写过一篇《断舍离》的书评,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看旧文)这几本书使我对极简/断舍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这里我把极简主义和断舍离放在一起,其实是想说明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极简主义”和“断舍离”,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之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解释,这里先不赘文了。)

(The Minimalists《Minimalism》)

直到现在(2017年)。不久前我“遇到”了"The Minimalists",一对来自美国的极简主义者。它们拍摄的纪录片,它们出的书籍,对我再一次影响,使得我对极简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在极简主义之路上也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

因为他们,今年我真正地开始了践行极简主义的生活。

在这一年里,我做了以下这些事——

卖掉了我的苹果iMac(只保留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及其它多余物品。

注销了所有的信用卡。

精简了我的衣柜。扔掉或捐掉了多余的衣服。

扔掉了手机壳。

精简了电子邮箱。只保留了两个(一个国内、一个国外)。

精简了手机通讯录。

精简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日志数量)。

精简了手机app数量。

精简了稍后阅读app(印象笔记、Pocket等)的收藏内容。

精简了手机备忘录。

戒掉了咖啡和茶。

……

不止于“少”,“活在当下”是精髓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极简主义难道就是关于“少”和“精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少”和“精简”只是外在的表象,“活在当下”才是极简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活在当下”是基石,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少”才具有意义。(下次我会以“活在当下”为主题单独写篇文章。)

极简主义不是目的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跑步对于村上春树是一种自然的事情,当然也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方式。同样的,极简主义对于我,除了是一种生活方式外,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它也是座“桥”,通过它,我与世界才得以“连结”上。而我对于极简主义(生活),已经远远不止于喜欢,它已如呼吸般自然,它已变成我的一部分。

极简主义不是目的,我们借由极简主义之手,从而抵达自己的本质。极简主义是条路径,它抵达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本真的自己。

这次通过这篇文章分享我的经历,也许是为了跟以前的自己“告别”吧。也许我三十岁之前的人生并不算是真正的人生,也许我的人生才刚开始。幸运的是,我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

我想说,一切生活方式都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驱动力源自于你自身。我不认为极简主义(生活方式)适合所有人,它也从来不是“必需”的。总之,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假如你的本质是趋向于“简单”的,也许极简主义/断舍离是适合你的方式。我也由衷地希望你能将极简进行下去。将物品精简到最少,把生命浪费在更美好(重要的)的事情上,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