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被催”才不“悲催”
春节刚过、情人节又至,所谓的大龄单身男女青年日子不好过啊,一心想过二人世界的小俩口并没好到哪儿去,犹豫着不要在过节分道扬镳的夫妻俩也略显尴尬。除了处理自己的事情,还要应付来自多方的各种催促,这年头,似乎处在哪个人生阶段等待你的都是压力多过享受。
本来结婚、生孩子、离婚是两个人的事情,非要把它搞成两家人的事情,甚至亲戚朋友也掺和进来裹乱,有事没事扒一扒、催一催,让人无比头疼。虽然有“租女友过年”的办法,但费钱费力,终究不是个好方法。
那么面对“被催”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自己不那么“悲催”呢?怎样才能尽快结束“被催”的命运又不勉强自己呢?怎样应对才能让自己舒适又不伤害催我们的人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反正又不花钱又不用委屈自己,不妨一试哈~~
跟医生看病一样,在面临“被催”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先分清对方类型,然后对症下药。比如,都是患感冒,风寒性外感和胃肠型感冒治疗方法上就有所区别,那么同样表现出的催婚、催生、催二胎、甚至催离,实质上初衷和目的各不相同。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第一种,真正关心的催。来自关系良好的家人、亲戚以及周围朋友,他们多半在你的个人成长轨迹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通常这类群体的催不会是很惹人厌的那种,会从现实角度出发给与中肯建议和劝说,半带有苦口婆心的气质,比如“趁你父母身体还行赶紧结婚,再拖下去没人帮你带孩子”、“奶奶年纪大了,想在有生之年见到四世同堂”、“别总一心扑在工作上,是时候考虑一下自己的终身大事了”等等。
但是人类的逆反心理是生而有之的,别人说好的我们通常觉得不太好,越是对待亲密的人越是如此。所以这个时候,尽管你能理解他们的苦心,能明白他们说的有道理,却还是无法顺从接受。没关系,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明白他们善意的初衷、听出他们隐隐的担心、看到他们殷切的希望。这样我们就能对症下药了。
# 共情他们,表达你理解他们的善意和煞费苦心。(回应善意的初衷)
比如:“我都这么大了,还要您为我操心,真是惭愧。”
放下傲娇的架子,也就让对方放松了戒备,双方不再是即将对战的模式了。
# 讲述自己的规划和安排,打消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安心。(回应隐隐的担心)
比如:“我计划X年内完成XX升职加薪,一边奋斗一边谈女朋友,X年内结婚。”
比如:“我和对象商量过了,计划2年后要孩子,一直以来工作压力比较大,我们打算多去玩玩儿,散散心,您也希望我们要个健康宝宝吧。”
要理解人们对未知的东西都会莫名的担心,未知代表着不可控,他们只是恐惧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你前进,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单纯回避只会让形成更多的猜测、更多的担心。
# 描述美好的愿景,让他们参与进来。(回应殷切的希望)
比如:“结婚的时候可邀请您做证婚人呢。”
比如:“X年后我的职位就是XX了,在XX买个大房子,风风光光的娶媳妇,您就等着享福吧。”
第二种,看热闹的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开心一下?”来自爱说长道短、唯恐天下不乱的亲戚以及立场跟自己对立的伪朋友,抱着刨根问底的十足八卦心态。对待这样婶儿的人不必客气,此时不给他好看更待何时?
这样的人多半是“气人有笑人无”,基本采用“负性强化法”就可以了。负性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来抑制不良行为的,从而建立良好行为。看到没有,让不怀好意的人永远闭嘴的招数在此。可用的招数如下(欢迎各位自行开发扩展):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直接戳他的软肋,怕什么问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老公的恶习、工作的不顺等等。这个方法比较爽一些。
# 漠视问题,面对酸溜溜的冷嘲热讽般的提问不予理会,这对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定要求,忍受住想反驳对方的冲动什么也不做,确实是一种能力。如果你能直接强转到另一个话题也是可以的。
第三种,最深情的催。来自父母、兄弟姐妹等至亲,往往是因为面对左邻右舍以及亲戚朋友的压力。他们的内心是纠结的,一方面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倡导“活出不一样自我”,从小经常被教育要听话、枪打出头鸟等等,所以当子女到了适婚年龄却男未婚女未嫁时,整个家庭面临着被指指点点的压力,当已婚而未育的时候面临着被说三道四的风险,当夫妇双方选择解除婚约的时候又存在着极大可能被戳脊梁骨,所以可悲的我们很难允许自己及家人未婚、未育、离异的状态,以至于忘记了我们自己本来拥有选择结婚、生育和分手的权利。
父母及至亲之人,他们何尝不希望你有个好归宿?何尝不希望你开心快乐?然,大环境尚且如此,我们能要求他们什么呢?和第一种真正关心的催有所不同,这一种催包含着很多意义,有对你的关心、有对家庭门面的考量、甚至有对自己的求全责备。所以这样的催促最富深情却也有一种无奈的意味。
应对之法参考第一种,要多加一些情感催化剂,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感受到彼此的大愿景是趋同的,只是你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和他们预想的有一些偏差而已。无论所处任何亲密关系中,“真诚”都是打开彼此心门的钥匙,所以当你怀揣真诚时可以做到无法胜有法。
如何应对“被催”才不“悲催”情人节前写下这篇文章,也许不太入流,希望给朋友们更多启发和思考。我们都知道回避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充满压力的各种催时真的很难做到迎难而上。相信没有人愿意选择在沉默中死亡,那么就让我们在沉默中温柔的爆发吧。温柔从来都不是软弱的表现,相反,是最有力量的象征。
玲小珑,心理专业践行者一枚,正在学着不谈心理而讲心理。
伪文青、爱电影、真心理;懂日语、有能力、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