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随笔散文曲言杂谈

骆勇||写作,警惕观察者的偏见陷阱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314人  84e1de7918e3

  写《克服心因精神障碍》,是有部分作家无论酒局饭桌,还是采风活动,总是离不开谴责那一段特殊时代的经历。虽然我也是那个时代尾声的见证者,但若冷静回顾,似乎当前有些特殊现状更加令人忧虑,所不同的是:我们当下呈现的很多不平等似乎分散;或者身边的绝大部分作家拥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真正活着的底层大众。

  我在文中的第一段写道:“祥林嫂是鲁讯先生《祝福》中虚构的人物。祥林嫂是悲剧的,她的悲剧源于接连不断的不幸,源于贫穷。”

  有作家认为,从书写的第一段,我就知道作者没有真正读懂。

  我知道这位作家的话中本意。是的,《祝福》的内涵,也就是传统说的中心思想,肯定不仅仅剑指贫穷,还有阶级,还有对立,还有不平等的社会根源,还有唤醒……我的青春经历,就是在这种中心思想中度过的。

  现如今,鲁迅曾经被一代人捧为大师的光环,在暗然退色,有很多所谓的“专家”,从鲁迅的字行里间,分析出了他的狂人性格,无疑,这种狂,在当前的和谐社会体系下,构成了不和谐的音符,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文明的进步,更是文学创作的进步。

  我们越来越发现,在多元文化的状态下,被捧为唤醒时代强音的鲁迅,已经不能完全解构我们的思想、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也包括个人奋斗。但,这并不否认他的伟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扛得起唤醒国民的大旗,仅凭祥林嫂意指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图片来自网络

  社会在进步,但不意味着伟大的鲁迅就过时了。

  新当选的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凭借第一本散文集《山河袈裟》,荣获了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他在获奖时感言:我一直把鲁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这句话,当作我写作的准则。我很喜欢“人民”这个词,“人民”就是我的同路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实就是写我看见的这些人,搞清楚我到底是谁,为什么而写作,站在哪里写作,认清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美学。

  在现时环境下的文学创作,美学是什么?是当代作家致力探究的话题。

  我曾经在观读罗斯在《怀特海》中论及怀特海阐释的自由与美关系时,写过一篇读书笔记《美就是自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美的存在自由是人类感知美、呈现美、游戏美的前提,用怀特海的话说,行为自由是人的首要需要,宗教、政治、道德、法律、认知习惯、民族环境,无不限制着这种需要,因而,要抵达“美就是自由”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克服”的能力或者是赋予准予“克服”的自由,否则仅仅有人的自身创造性是远远不够的,美虽然客观存在,终究无法自主呈现,即使有如现象美学家所说的瞬间“辉煌”,行为自由的形式上的表现受到限制,也无法完成自我构建。

  在这段文字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说,文学创作所呈现的生活世界,不仅仅只有政治,只有阶级,只有对立,还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人性美在等待作家去挖掘,亦如李修文,在文学世界里,还有感恩,他写《山河袈裟》的初衷,就是感恩那些曾经给过他帮助的底层人民。这种感恩,在我眼里,既是人性的,也是人类自身性格的再现。

  是的,作家的任务,首先是要有一颗站在人类自身性格上分析高度的心,它不完全是政治的,阶级的。

  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中,总结了当前全球至少8.85亿人贫穷的五个原因: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一引动服务于穷人的市场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然,真正的贫穷原因,绝不只这五个方面,《贫穷的本质》更多的是从经济的视觉在分析,但却也给予一定的启示: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看,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不仅仅是谁来执政,谁来管理一个国家的问题,正如《贫穷的本质》前言所说: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成俗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穷人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理论及文学作品中,他们被描述得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崇;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公,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不会向他们咨询想法或计划。

    我想说的是,我们特别是评论家们,在人为地用贫穷对立贫穷,这种强制性的贬低或意指,其本质就是另外一种贫穷,譬如:精神、道徳、援助、善良等。作家如女娲,把泥换成墨水,高站在云端,化妆人物,想让读者在文本中体验悲剧式的第一次选择和唤起;到了评论家手上,一支本是客观辩证的笔,变成了《西游记》中的芭蕉扇,把眼泪扇成了瀑布,把个体扇成了阶级,将唤醒成功地转换成了操控。这难道不是一种为唤醒而放任自己的意象或流量设计?难道不是一种清醒着的利用?选择、唤起和操控,在美国兰迪·拉森和戴维·巴斯的《文化与人格》中,被称为人格影响社会交往的三种方式,当然,这只能是作家或评论家或“利用他人的人”的人格。但如果文本设计的祥林嫂是大户小姐,或官家太太(我想这样不幸的女人大有人在),还能成为喋喋不休的标志性人物?答案应该无需给出。

图片来自网络

  不得不承认,在特定条件下,当前的很多作家,很多智慧者,很多站在一定思想境界而且活得很丰富的人,无论是发表观点,还是从事文学创作,乐意把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归究于人类有一种对立或矛盾因素在制造不平等,或是体制,或是制度......这是一种习惯,一种约定成俗,其实还有很多,譬如文化、灾难、环境、爱、人的自身智能等等。美国的威廉·福克纳,通过《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把南方从多愁善感的眼泪中解放了出来,让爱米丽变成了美国式的祥林嫂,只不过福克纳把鲁迅设计的喋喋不休换成了眼泪,也不是对立而是爱。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国家,祥林嫂式的贫穷无法彻底消除,不平等无法消除。但其原因和意指,不是贫穷本身,也不在祥林嫂们的行为中,而是在作家和评论家等设计者们的口中或笔下。

  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说,人是文化的产品。文化,有太多的含义,其哲学意义包括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

  在很多的时候,文化本身,也是造成不平等的因素之一,这不仅仅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族群,也在一个人的自身。人的不幸和贫穷,也是一个文化的附属物。

  说到不平等,我们会约定成俗地想起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卢梭的这本书,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绪论。

  然而,可能不知道的是,卢梭写这部书,除了回应他自己打算写一部政治制度的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1753年应第戎学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竞赛,竞赛必然要坚定地树立起自己的论点,他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认为“自爱”,“怜悯”是人类的本性,这些本性淳朴的人,在自然状态中,过着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孤独的个人生活,他们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如此来看,卢梭的立论基础选择了“抽象”,但活着的人不只有“抽象”!他抽离了社会联系。正因为这个原因,法国在宣布《人权宣言》时,对“生来自由平等”的观点,做出了修正:“自由是指能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每一个人行使其自然权利,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相同的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只能以法律决定之。”

  《人权宣言》的修定,宣告了人类社会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平等,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人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不局限于卢梭最初设想的“政治制度”,至少还有法律,而法律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基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法律自然不同,法律本身还要尊重道德、习惯等文化传承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同是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只因“自由”,也就造成了不平等。

  不平等,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反映。事实上,卢梭在《忏悔录》中,也提及这个问题,“基于道德品质的自律的忏悔意识”,卢梭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所有这些,卢梭在反对宗教的同时,却延续了他自认为是人性但恰恰是宗教宣扬的“在自我救赎升华”观点。当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阶级革命,他的自然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掀开了天文学发展的新篇章。霍金崇拜康德,也才有了当下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和《大设计》。

  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雨果•蒙斯特博格这样认为:每名记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观政治观点——偏爱、偏见和期望——带进观察中,继而根据需要,剔除了于他不利的一面。遗憾的是,作家不是记者,作家不应该被观察者的偏见左右。作家要回答的不是“是”或“不是”,而是要揭示“是”和“不是”之间。我在《文学与哲学》中这样说:一个赋有哲学家称号的作家或文艺评论家,应该具有哲学概念上的客观思维、审美能力、辩证模式,应该在从容走过“你是谁”的审视之后,坦然面对“我是谁”的拷问。

  诚然,一个作家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如此,他在知识体系的储备上,不单纯是文学创作本身,还应认真地持有自己对文化本原、哲学、美学、伦理学、科学甚至经济学的研究所坚持的信念,作家也不仅仅只持有对社会的问题思维模式,而更多的还应有一颗人性意义的悲怜、感恩心。

"0", "�T�V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