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NO.35:摄影作品的赏析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43人  圳确买房丁先生

没记错的话,这我已经是第二次谈“图片美”这个话题了。

昨天和一个摄影爱好者讨论到它,他说看一张照片不能仅看像素、清晰、锐利什么的,要先看构图。这样的观点我是不甚认同的。图片的色彩、构图、对比、明暗、线条以及印刷和装帧等等统称为图片的形式,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图片内容本身服务的,也就是说图片本身所阐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才是图片美的核心。

图片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所有的艺术都是源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就像我们评论绘画、雕刻、音乐、诗歌一样,对照片的评论同样适用对于以上艺术形式的评论标准。我们用诗歌举例好了,中国的诗歌有几座巅峰,最开先河的是《诗经》,之后是屈原,诗歌整体的繁荣出现在唐宋。李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随后诗歌走向没落,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涌现了海子、食指等一批先锋诗人。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试举一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歌中音韵、结构、意象属于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诗歌整体美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之所以记住这首诗绝对不是因为诗歌朗朗上口,结构井然有序或者意象如何丰富,而是因为诗歌深刻阐释了作者对时间和生命二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在诗人的眼中时间就像是奔流不回的黄河水,青春的短暂绝对超出我们的预想。因此,好好爱惜生活,好好珍视自己的身体,趁年轻还能走,能想,能吃,能喝,使劲造,别辜负了韶光。食色,性也。1500年前是这个理,2500年以后依然不变。这,才是这首诗歌得以传诵至今的根本原因。

我们看待一幅画或者一张照片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当我们第一眼看这幅画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分析画家大概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什么光照条件下画了这幅画;或者我们第一眼就去看景深关系、透视关系;我想也没有人会去想画家是用什么画布,什么颜料画了这幅画。我们看这幅画首先看到的是那一抹让人揣摩不透的微笑,进一步我们会猜测神秘女子的身世,以及她和画家之间的关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认认真真的审视这画之后我们才会去研究画面的构图,光线的角度,景深和透视关系,色调冷暖,明暗对比等等。永远只关注所谓构图和色彩的,永远只能是“匠”而不能成为“师”。当我们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则之后,我们不能被法则困扰,而应让它们为什么的“内容”服务。

构图是摄影师推崇的第一法则,不过不管是对称还是黄金分割,都是虚伪的法则,法尚应舍何况这些所谓的虚伪的条框呢。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手上的器材、所谓的严谨的法度我想都是次要的,你的眼睛里装着一个怎样的世界才是最主要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